当期目录

  • 全选
    |
    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与健康行为
  • 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与健康行为
    朱璠,胡翼飞,马迎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健康促进的核心载体,在提升儿童体能与健康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面临近视、肥胖、心理健康等多重健康挑战,2022年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1.9%,超重肥胖率达22.6%。“体育与健康”课程通过多样化运动项目和系统性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改善儿童体质健康、心理健康,提高健康素养。然而,课程实施仍存在应试化倾向、教学内容单一、师资不足等问题,影响其功能发挥。未来应优化课程设计,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评价体系,并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以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儿童健康促进中的综合效益,为儿童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 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与健康行为
    陈佳,周帆轲,黄烨,张俊娜,胡佳佳,娄晓民,王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少年是问题行为和昼夜节律问题的高发群体,众多研究已发现青少年睡眠时型与问题行为显著关联。睡眠时型包括清晨型、中间型和夜晚型,夜晚型可能是内外化问题行为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内分泌、情绪调节、光暴露和脑回路奖励系统等大脑神经机制可以解释一部分睡眠时型对问题行为的影响。未来需加强前瞻性研究的开展,深入探索睡眠时型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多维潜在机制。 
  • 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与健康行为
    王雪松, 赵敏, 王翠平, 席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桓台儿童心血管健康随访队列”调查数据,分析儿童青少年体成分指标与血脂异常的关联,为儿童血脂异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11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某九年一贯制学校的1 154名12~17岁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成分测量和血生化检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对象体成分指标与血脂异常的关联。结果 在参与研究的1 154名儿童青少年中,血脂异常者共165人,占14.30%,其中男生87人,占7.54%,女生78人,占6.76%。调整协变量后,体内脂肪量(FM)、脂肪质量指数(FMI)、去脂体重(FFM)、去脂体重指数(FFMI)、骨骼肌质量(SMM)、骨骼肌质量指数(SMI)、上肢脂肪量(UFM)、下肢脂肪量(LFM)、躯干脂肪量(TFM)、上肢去脂体重(UFFM)和躯干去脂体重(TFFM)增加与血脂异常风险增加存在关联,下肢去脂体重(LFFM)与血脂异常间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体脂成分指标FM、UFM、LFM和TFM升高与男生、女生血脂异常风险增加均存在关联;上肢去脂体重UFFM升高与男生、女生血脂异常风险增加亦存在关联;骨骼肌成分指标SMM和SMI与男生、女生血脂异常无显著关联。此外,男生FMI和FFMI升高与血脂异常风险增加存在关联,LFFM升高与血脂异常发生风险降低存在关联;女生FFM升高与血脂异常发生风险增加存在关联。结论 儿童青少年体成分指标,特别是体脂成分指标升高与血脂异常发生风险增加存在关联。定期监测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变化将有助于血脂异常的早期预防。
  • 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与健康行为
    金怡晨, 李培龙, 汤后林, 吕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青年学生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MSM)猴痘知识知晓和猴痘感染风险自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青年学生预防猴痘认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4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18~24岁的青年学生MSM开展线上问卷调查,了解青年学生的猴痘知识知晓程度和感染风险自评现况。结果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 039份,调查对象总猴痘知识知晓率为39.7%,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较大、猴痘信息关注程度高的调查对象知晓率更高;具备多人性行为、近期不明原因皮疹及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或毒品等高危行为因素的调查对象知晓水平也更高;不确定自身HIV感染状态的调查对象知识知晓率更低。调查对象中认为自身感染猴痘风险低、中和高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777人(74.8%)、208人(20.0%)和54人(5.2%);猴痘疫情感知严重、风险因素数量较多者自评为中风险和高风险的可能性较高。结论 本调查中发生高危性行为的青年学生MSM猴痘知识知晓存在明显不足,感染风险自我评估整体偏低,学校和医疗机构应加强防护教育,提高青年学生对猴痘知识的知晓率。
  • 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与健康行为
    陈晓播,李莉,郭建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背景下,高校口腔健康教育已成为全民健康促进的重要环节。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学生龋病患病率达52.3%,牙周健康率不足40%,且存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行为转化率低等突出问题。当前教育体系存在课程碎片化、教学单向化、专业支撑薄弱等系统性缺陷,本文提出构建“课程-实践-数字”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在课程建设方面建立跨学科融合的必修-选修-实践三级课程架构;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应用AI智能评估系统、虚拟现实牙菌斑可视化技术等智能教育手段;在实施路径上形成“校医-院系-社会”协同机制,通过建立口腔健康数字画像、开发元宇宙教学场景、构建朋辈教育网络等创新教育模式。研究建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健康教育资源整合,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健康行为干预闭环系统,为“健康中国”战略在高校场域的实施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 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与健康行为
    张北雁, 周海波, 冯维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全面评估基于社会认知理论(SCT)构建的行为干预方案,在大学新生急救教育里的应用成效,并和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对比,从而为高校急救教育改革提供实证支撑。方法 运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在2023年10月,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北京联合大学新生中随机选取200人作为研究对象。借助随机数生成器,把受试者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研究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对比2组受试者在干预前基线期、干预后即时测试期以及干预后1年随访期这3个时间点,在急救理论知识知晓率、标准化实操技能考核得分以及急救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上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的即时评估表明:试验组的理论知识知晓率达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P<0.01);实操技能考核得分方面,试验组是(88.7±5.2)分,对照组为(75.4±6.8)分(P<0.01);自我效能感得分,试验组为(4.2±0.6)分,对照组是(3.5±0.7)分(P<0.01)。在1年随访评估时,试验组各项指标依旧保持显著优势(P均<0.01)。结论 基于SCT理论构建的行为干预方案,能够大幅提高大学新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操技能水平以及自我效能感,并且具有良好的长期效果维持性。
  • 生长发育及影响因素
  • 生长发育及影响因素
    张静美, 张海微, 陈鹏举, 朱立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大同市城区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指导儿童保健和营养工作。方法 根据幼儿园所在地理位置和办园性质进行分层,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城区138所幼儿园内的3~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等数据,采用儿童生长发育Z评分评价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情况。结果 男童和女童体质量指数(BMI)均随年龄增长呈现先下降—稳定—后上升趋势。男童脂肪重聚(AR)年龄出现在4岁,女童的AR年龄出现在4.5岁。男童总体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和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与女童相比,tWAZ=4.933,tWHZ=15.206,P均<0.0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童总体WAZ和WHZ均高于女童。男女童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WAZ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男童FHAZ=72.374,女童FHAZ=121.865;男童FWAZ=186.252,女童FWAZ=261.020;P均<0.001),WHZ呈先下降—稳定—后上升趋势(三次曲线趋势男童FWHZ=0.032,P=0.858; 女童FWHZ=1.390,P=0.238)。男女童生长迟缓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男童χ2趋势=5.197,女童χ2趋势=12.423,P均<0.001)。男童消瘦检出率与女童相比,χ2=5.273,P=0.022,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童消瘦检出率高于男童,男女童消瘦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童χ2趋势=13.317,P<0.001;女童χ2趋势=7.509,P=0.006)。男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与女童相比,χ2超重=26.950,χ2肥胖=138.998,P均<0.001,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童均高于女童;男女童超重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男童χ2趋势=45.278,女童χ2趋势=28.530,P均<0.001);男女童肥胖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童χ2趋势=124.952,女童χ2趋势=13.462,P均<0.001)。结论 大同市城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总体良好,但脂肪重聚年龄较低,超重和肥胖情况需要重点关注。
  • 近视防控与视力健康
  • 近视防控与视力健康
    安娜, 吴越, 朱倩男, 任庆新, 戴丽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南通市通州区小学生近视现状,并分析小学生与其家长对近视防控知识的知晓情况与小学生近视的关联,为实施科学、精准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南通市通州区7 226名小学生与其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利用χ2检验对近视防控知识知晓情况与近视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用logistic回归进一步探究学生近视的影响因素。结果 南通市通州区一至五年级学生总近视率为41.351%,城区高于农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94,P<0.001);女生高于男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762,P<0.001);一至五年级学生近视率分别为12.295%、24.203%、45.072%、57.468%、63.204%,近视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χ2=778.400,P<0.001)。学生与家长总体知晓率为83.485%。城区、女生、高年级、近视防控知识知晓得分高是学生近视的危险因素(P均<0.001)。结论 近视防控知识知晓情况是预防近视进展的基础,各方应加强近视防控知识的宣传,正确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用眼行为,让孩子知晓应去正规医院检查,按需配戴眼镜,各相关部门应该将近视干预的重点放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减少近视的发生和减缓近视的发展。
  • 近视防控与视力健康
    陈悠淳, 刘璐, 黄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社会时差与低年级小学生新发筛查性近视的关联,为制订学生近视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3年4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扬州市4所小学一至二年级1 340名非筛查性近视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自编学生视力健康问卷进行调查和视力检查,1年后随访检查。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学生的社会时差以及新发筛查性近视检出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会时差与新发筛查性近视的关联。结果 社会时差较高组低年级小学生新发筛查性近视检出率为19.5%,高于社会时差较低组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6,P<0.01)。社会时差较高与新发筛查性近视呈正向关联(OR=1.466,95%CI=1.072~2.005),按性别分层后发现关联仅在女生中有统计学意义(OR=1.833,95%CI=1.279~2.626)。结论 高社会时差的低年级小学生近视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且在女生中观察到性别特异性效应。
  • 近视防控与视力健康
    栗慧娜, 韩永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2023年南京市江宁区内中小学生的屈光状态进行筛查分析,了解该区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的患病情况,为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23年2—5月对南京市江宁区的所有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进行裸眼远视力检查和验光检查,验光采用非睫状肌麻痹的电脑自动验光仪进行。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和学段间近视患病率差异。结果 共筛查学生162 631人,其中男生85 754人,女生76 877人。近视人数为102 964人,总体近视检出率为63.31%。女生近视率为65.51%,高于男生的6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075,P<0.01)。小学生近视率为51.54%,初中生为85.54%,高中生为91.09%,随学段增高,近视率逐渐升高。小学一到四年级近视增长幅度较大。高度近视增长百分比在小学五年级时最高。结论 南京市江宁区中小学生的近视患病率较高,女生高于男生,小学低年级学生近视增长速度较快。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降低近视患病率。
  • 学生疾病防控
  • 学生疾病防控
    邱丽萍, 付玲, 涂志斌, 罗生根, 童小琴, 路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3—2022年南昌市新报告的青年学生HIV/AIDS基本特征、首次CD4+ T淋巴细胞(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情况,为今后制订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下载2013—2022年南昌市新报告的15~24岁HIV/AIDS数据信息,描述其发病基本特征,分析首次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情况;采用趋势χ2检验分析不同年份CD4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3—2022年南昌市新报告15~24岁青年学生HIV/AIDS病例374例,年均增长率为12.7%,样本主要来源于检测咨询(50.3%)。以男性(99.5%)、18~22岁(83.7%)、未婚(100%)、汉族(97.9%)和大专及以上(88.0%)人群为主。感染途径主要是同性传播(86.4%),且同性传播比例近3年均在90%以上。首次CD4细胞计数中位数为345个/μL,首次CD4细胞<200个/μL组占15.8%;病毒载量水平主要分布在104~105 cps/mL。结论 2013—2022年南昌市新报告青年学生HIV/AIDS病例先快速增加后趋于平稳,以男性同性传播为主,首次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检测分析提示存在一定比例的晚发现病例,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学生中男男性行为者人群的宣传和干预,尽早开展抗病毒治疗。
  • 学生疾病防控
    方文明, 帅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南京市中小学生近视、超重、肥胖、龋齿等学生常见病的现状,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按照城区和郊区分层,从每层随机抽取1个区,在每个区各随机选取2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被选取的学校按照年级进行分层,随机抽取每个年级2个及以上班级,确保每个年级至少80人。对学生常见病进行检查,并按性别、学段和地区维度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测中小学生3 774人,常见病的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近视66.1%、恒牙龋患21.9%、肥胖18.6%、超重18.0%、乳牙龋患9.1%、营养不良6.1%、脊柱弯曲异常2.7%。不同学段间的比较显示:近视、脊柱弯曲异常、超重和恒牙龋患的检出率随学段升高而升高,而营养不良和乳牙龋患的检出率则随学段升高而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近视、脊柱弯曲异常和恒牙龋患的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而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城乡比较中,近视、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其他指标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结论 南京市中小学生近视、龋齿、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比较高,今后应当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减少学生常见病的发生。
  • 学生疾病防控
    包崇燕, 杨永葵, 江云鸥, 张银艳, 马艺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口腔门诊大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分析龋病的危险因素,为促进大学生口腔健康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采用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于2023年1—12月,对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口腔检查,评估门诊大学生龋病的患病率和分布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龋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524名大学生,患龋率为75.0%,人均龋失补牙数为3.6颗,龋补充填比为46.2%。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83, 95%CI :1.22~2.75,P=0.004)和进食甜点心/糖果≥1次/d(OR=2.23,95%CI :1.16~4.27,P=0.016)为龋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口腔门诊大学生患龋状况严重,女生和进食甜点心/糖果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应加强大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制订口腔疾病预防计划,减少大学生龋病的发生。
  • 学生疾病防控
    张璐, 吴雨煊, 赵楠, 顾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住院儿童青少年的疾病构成及其变化趋势,为儿童青少年疾病防治和医院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4年12月开展回顾性研究,通过医院“病案信息系统”获得2018—2023年住院收治的31 434名0~18岁儿童青少年的病历资料,分年份、年龄和性别对疾病构成进行顺位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构成比之间的差异。结果 住院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42∶1)。2018—2023年住院儿童青少年排名前5位的主要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起源于围生期疾病。不同年份、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之间的疾病谱顺位不同,但呼吸系统疾病均占首位。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例数多于女性,女性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多于男性。学龄前期消化系统疾病和学龄期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显著增多,青春期的损伤和中毒占比升高。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损伤为儿童青少年住院的常见多发病。采取加强常见疾病防控、推广科学喂养及青春期安全教育等有针对性的措施,将有助于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的精准性。
  • 学生疾病防控
    黄雪华, 谢伟光, 黄岸仲, 刘思渊, 周慧芝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适龄儿童第一恒磨牙免费窝沟封闭项目的防龋效果,为制定第一恒磨牙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抽取东莞市接受第一恒磨牙免费窝沟封闭3年后、4年后的学生各3 956人和3 199人进行龋病和封闭剂保留情况检查,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符合窝沟封闭适应症但未进行窝沟封闭的学生作为对照组。封闭组学生进行第一恒磨牙龋病及封闭剂保留检查,对照组仅进行第一恒磨牙龋病检查。结果 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3年后封闭剂的保留率为65.5%,封闭4年后封闭剂的保留率为52.7%,封闭3年的保留率高于封闭4年;封闭组第一恒磨牙龋病发病率(7.6%)低于未封闭组(16.5%);2017—2018年东莞市适龄儿童免费窝沟封闭对第一恒磨牙患龋的总保护率为49.7%;窝沟封闭后4年对学生第一恒磨牙患龋的保护率为44.2%,窝沟封闭后3年对学生第一恒磨牙患龋的保护率为53.9%。结论 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防龋效果显著,是预防儿童患龋的适宜技术。
  • 精神心理与神经发育障碍
  • 精神心理与神经发育障碍
    钱海英, 余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得分差异,并分析其领悟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的关联。方法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与生命意义感量表(MLQ)对1 063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2 888名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及家庭支持、其他支持维度得分显著低于非困难生(t=-3.728,-4.198,-3.129;P 均<0.00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寻求意义维度亦显著偏低(t=-4.146,-3.901;P 均<0.001);2类学生群体中,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均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r=0.404~0.555,P 均<0.01);家庭经济状况负向调节领悟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的关联(β=-3.537,P 均<0.001)。结论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及生命意义感水平总体较低,领悟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提示高校应构建多维支持系统,强化资助育人功能,提高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针对性改善该群体心理健康与发展困境。
  • 学校医学保健与实践
  • 学校医学保健与实践
    朱金明, 刘俊华, 丁薇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4—2023年无锡市滨湖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数据,了解分布特征,为预防接种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23年无锡市滨湖区疫苗接种数据和AEFI报告数据,用Joinpoint回归趋势分析软件对AEFI 报告率变化趋势进行分段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分布特征。结果 2014—2023年无锡市滨湖区共报告1 012例AEFI病例,总体报告率为32.94/10万剂次,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报告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14.01%(95% CI:-17.85%~-10.00%,P<0.05);男女性别比为1.25∶1;以0~6岁人群为主;发生时间高峰在第二、三季度;95.26%的AEFI报告病例发生在接种疫苗后0~3 d;AEFI报告病例最多的疫苗是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共420例,占比高达41.50%;临床诊断症状以发热/红肿/硬结等一般反应为主。结论 2014—2023年无锡市滨湖区AEFI报告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EFI监测系统运转正常,接种疫苗的安全性良好。
  • 学校医学保健与实践
    徐华, 王琳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23年济南市市中区病毒性胃肠炎聚集疫情的流行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频数、构成比和罹患率等指标描述市中区7起病毒性胃肠炎聚集疫情的三间分布、临床特征和病原学特点。结果 2023年,市中区共报告病毒性胃肠炎聚集疫情7起,涉及小学或幼儿园,报告疑似病例79人,平均罹患率为1.40%;发病症状以呕吐、腹痛、恶心、发热为主,冬春季为高发季节,发病人群以小学生和托幼儿童为主,涉疫小学与幼儿园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49,P<0.001);涉疫幼儿园中,公立与民办幼儿园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P<0.05)。在7起聚集疫情中,5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结论 病毒性胃肠炎聚集疫情呈现冬春季高发特征,小学和幼儿园是主要发生场所,病原多为诺如病毒。在冬春季加强小学和幼儿园等重点场所的管理,及早发现、报告和处置将有助于控制病毒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
  • 学校医学保健与实践
    王晓娜, 沈波, 许旭艳, 刘佩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福州市电子制造业员工颈部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WMSDs)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电子制造业作业人员WMSDs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福州市5家电子设备制造业公司作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使用肌肉骨骼疾患问卷(中文版)调查颈部WMSDs的发生情况及相关作业方式的分布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电子制造业作业人员颈部WMSDs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问卷2 995份,回收率为90.79%,其中有效问卷2 534份,有效率为84.61%。研究对象颈部WMSDs的报告率为23.4%。颈部WMSD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部WMSDs的危险因素有女性(OR=1.529,95%CI :1.243~1.882,P<0.001)、不舒服姿势工作(OR=1.892,95%CI :1.528~2.342,P<0.001)、颈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OR=1.798,95%CI :1.400~2.309,P<0.001)、工作中长时间保持低头姿势(OR=1.705,95%CI :1.335~2.178,P<0.001)。此外,与工龄<5年相比,工龄10~15年的危险性是1.411倍(95%CI :1.023~1.948,P<0.05)、工龄≥15年的危险性是1.778倍(95%CI :1.144~2.761,P<0.01);工作中颈部姿势中大幅前倾的危险性是直立的1.972倍(95%CI :1.361~2.856,P<0.01)。休息时间充足(OR=0.583,95%CI :0.475~0.715,P<0.001)是颈部WMSDs的保护因素。结论 福州市电子设备制造企业作业人员颈部WMSDs报告率较高;不同个体特征和工作姿势、工作环境等因素与颈部WMSDs的发生有关,应重视工人的工作保护。
  • 2025, 39(7): 563-5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积极应对校园传染病和常见病防控的严峻挑战,全面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号召,2025年7月19日,第四届“共筑防线,守护健康校园”——全国校园传染病和常见病防控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启动暨学术交流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主办,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中国卫生监督协会学校卫生专委会、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心理教育分会、北京预防医学会儿少青专委会、《中国校医》杂志等全国学协会团体联合协办。大会设置项目发布与培训启动、校园传染病防控前沿专题、政策文件深度解读、区域经验分享以及高端圆桌论坛等五大主题板块,多维度、全链条助力我国校园公共卫生防线再升级。
主编:马军
北京大学长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