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营养卫生
  • 营养卫生
    郝艳红,赵玉霞,静香芝,李光霞
    2022, 36(7): -2--3,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某高校护理女大学生的膳食模式现状、运动、睡眠及BMI,探讨留守经历对BMI的影响,为有留守经历大学女生的健康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5—6月整群抽样调查豫南某高职院校722名护理女生1周膳食、近1个月运动及睡眠情况,并同时测量身高、体质量、腰臀围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因子分析构建膳食模式,多元logsitic回归分析留守经历女大学生BMI的影响因素。结果 243人(33.7%)有留守经历,479人(66.3%)无留守经历,两者摄入主食、粗粮、含糖饮料、奶类情况不同(χ2=16.512、15.081、13.491、8.838,P<0.05),而膳食模式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式1(植物型):χ2=1.309,P=0.520;模式2(零食、高蛋白型):χ2=3.372,P=0.185;模式3(高蛋白型):χ2=3.580,P=0.167]。女生BMI为(20.65±1.89)kg/m2,其中BMI<18.5的有141人(19.5%),≥24的有90人(12.5%);有留守经历女生检出消瘦60人(24.7%),超重或肥胖20人(8.2%);无留守经历女生消瘦81人(16.9%),超重或肥胖70人(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55,P=0.006)。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留守经历护理女生消瘦的正向影响因素是膳食模式3(OR=3.653,P<0.05),负向因素是运动次数<3次/周(OR=0.017,P<0.05);超重或肥胖的正向影响因素是规律饮食、运动次数<3次/周(OR=1.787、9.873,P<0.05),负向影响因素是膳食模式1、膳食模式3、入睡困难(OR=0.057、0.067、0.052,P<0.05)。结论 有留守经历女生奶类、蛋类等高蛋白食物摄入不足,需要通过改善膳食模式、增加运动次数、改善睡眠状况对其BMI进行干预。 
  • 健康教育与管理
  • 健康教育与管理
    杨眉
    2022, 36(7): 481-483,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睡眠质量和心理复原情况,为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以西南某省公安院校60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心理复原力量表,通过问卷星平台开展调查,使用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疫情背景下体育锻炼、睡眠质量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主要统计学方法包括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等。结果 173人(28.6%)达到大锻炼量,128人(21.2%)中等锻炼量,303人(50.2%)仅有小锻炼量。PSQI得分≥8分者97人,睡眠障碍检出率为16.1%。不同体育锻炼量的大学生睡眠质量、心理复原力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4.981,P=0.001;F=13.708,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睡眠质量总体自评和日间功能障碍是心理复原力的影响因素(β=1.483,P=0.010;β=-3.083,P=0.001,β=-1.556,P=0.015)。Bootstrap检验显示,睡眠质量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复原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49,占总效应的24.40%。结论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复原力有积极影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在体育锻炼持续时间的有效性及睡眠功能障碍的监测与改善方面加强相关指导,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健康教育与管理
    杨帆,姚庆兵,孙蕾,陈思羽,朱维维
    2022, 36(7): 484-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7—2021学年扬州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7—2021学年扬州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数据,运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学年、性别、地区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率的差异。结果 2017—2021学年扬州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率为0.208%,不同学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4 463.489,P<0.001)。每学年中小学生因病缺课出现2个高峰,主要集中在3月和12月。男生缺课率与女生缺课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 573.002,P<0.001),且男生高于女生。2017—2021学年不同地区因病缺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95.229、1 090.112、5 777.914、3 749.839、5 178.429,P值均<0.001)。结论 2017—2021学年扬州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小学生在秋冬和冬春交替的季节更易生病,应多关注天气变化,提高警惕。男生是因病缺课的重点关注人群。 
  • 精神卫生
  • 精神卫生
    李洪杰,钞虹,于阅, 钱学艳,万思源,梁虹,杨晓蕾
    2022, 36(7): 488-4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医学生既往遭受校园欺凌情况对自身抑郁状态的影响,为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和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齐齐哈尔医学院大一~大三共2 152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98名学生处于抑郁状态,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人数为670人(74.61%),中度抑郁的检出人数为209人(23.27%),重度抑郁的检出人数为19人(2.12%)。男女生抑郁检出率分别为46.6%和37.8%,不同的性别(Z=-3.55,P<0.001)、不同的年级(H=14.81,P=0.001)、不同学习成绩(H=22.31,P<0.001)、不同生活经历(H=14.02,P=0.003)、父母经常争吵(Z=-5.57,P<0.001)和离异(Z=-4.40,P<0.001)之间大学生抑郁情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大三年级学生抑郁的检出率为47.0%,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抑郁检出率为52.8%,大学生既往住过托管机构的抑郁检出率为65.2%,父母经常争吵和离异情况下大学生抑郁检出率分别为54.5%、54.8%。800名学生在小学时遭受过校园欺凌(占总学生数的37.17%);578名学生在初高中学时有遭受过校园欺凌(占总学生数的26.86%);214名学生在大学时有遭受过校园欺凌(占总学生数的9.94%)。结果显示年级、父母争吵、父母离异、既往遭受欺凌均是医学生抑郁状态产生的危险因素(P<0.05);曾在小学、初高中及大学期间偶尔和经常遭受欺凌者均比未遭受欺凌者发生抑郁的危险性高(P均<0.01)。结论 既往遭受校园欺凌是后期医学生产生抑郁状态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应该增加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同伴的支持,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进而减少医学生抑郁状态的产生,为其营造良好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 疾病控制
  • 疾病控制
    许猛,苗升浩,王悦然,朱广奎,吴玲
    2022, 36(7): 492-4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徐州市2018—2020年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结果,了解该地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18—2020年徐州市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的病例信息,并对部分病例的粪便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3年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7 548例,其中25~45岁年龄组占比最高(26.81%);6—9月为发病高峰;肉与肉制品(20.72%)为主要的可疑暴露食品;可疑食物进食场所主要为家庭(80.49%);农民(26.75%)和散居儿童(24.95%)病例构成比较高。共采集1 835份腹泻病例粪便样本,其中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为(4.69%)。结论 徐州市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为6—9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好发于家庭,肉与肉制品为主要暴露食品,感染患者集中在>25~45岁年龄组,诺如病毒感染率较高。 
  • 疾病控制
    李芬,许英顺,张琳,曹申梅,许茜茜
    2022, 36(7): 495-4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大学生水痘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高校大学生水痘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2017年—2020年山东某高校确诊的大学生水痘患者为基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大学生水痘的流行特点,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病例组、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水痘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7年1月—2020年12月共确诊水痘学生198人,发病率为1.50 ‰;其中,2018年发病率最高(2.36‰),2020年度发病率最低(0.90‰),各年度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003,P<0.001)。水痘发病月分布分析发现,水痘发病较多的月份依次为12月(27.27%)、11月(25.25%)、4月(13.13%),发病较少的月份为8月(0.00%)、7月(1.01%),2月(1.52%)。确诊水痘学生中,散发病例79例(39.90%),聚集/暴发病例119例(60.10%);共发生聚集/暴发77起。接种疫苗者(突破病例)64例(32.32%),未接种疫苗(无免疫史)者134例(67.68%);且突破病例体温≥38.5 ℃及发热比例均明显低于无免疫史病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110,P=0.008;χ2=9.188,P=0.002);皮疹<50个比例明显高于无免疫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77,P<0.001);皮疹结痂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4±4.08) vs (8.12±5.46),t=2.707,P=0.044]。对水痘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水痘病例接触史(OR=16.494)、带状疱疹病例接触史(OR=5.680)、医院暴露史(OR=3.655)及洗手频率(≤5次/天)(OR=3.216)是水痘发病的危险性因素(均P<0.05);接种过水痘疫苗(OR=0.418)、选修传染病健康教育课/参加传染病健康教育讲座(OR=0.704)是水痘发病的保护性因素(均P<0.05)。结论 大学生水痘发病率较高,且多数病例为聚集/暴发发病;控制大学校园水痘发病,除提高水痘疫苗接种率,还应加强手卫生及传染病健康教育宣传,注重密闭空间的通风和消毒。 
  • 疾病控制
    甘忠志,唐小清,向辉,吴小花,邓雯文,叶孟良
    2022, 36(7): 500-503,5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重庆市南岸区中小学生晨午检异常症状及因病缺勤情况的分布特征,建立预警模型,降低学校传染病疫情发生风险。方法 对“重庆市南岸区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中2020年4月27日—2021年4月30日学生因病缺勤及症状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利用R软件对因病缺勤日报监测数据进行SARIMA模型拟合。结果 2020年4月27日—2021年4月30日共监测学生141 190人,因病缺勤总上报数88 374人次,总因病缺勤率为0.305%;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学生因病缺勤率分别为0.405%、0.191%、0.127%、0.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 370.737,P<0.001);以发热、咳嗽、咽痛为主的呼吸道相关症状(30.700%)是引起学生因病缺勤的主要症状,其次是消化道相关症状(8.846%);统合考虑AIC值、RMES以及MAPE值,得出ARIMA(2,1,1)×(1,1,1)7为最佳预测模型。结论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监测数据反映传染病相关症状在学校的流行状况,SARIMA预测模型可用于监测预警,为学校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疾病控制
    龚海英,马仲慧,魏柯雯,崔冉,阚震
    2022, 36(7): 504-506,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房山区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认知情况及接种EV71疫苗的影响因素,为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12月—2019年4月从北京市房山区四家免疫预防接种门诊随机抽取180名1~5岁已接种EV71疫苗的儿童作为接种组,按照与接种组年龄、性别及居住地1:1匹配的原则抽取未接种EV71疫苗儿童180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有效问卷327份,有效率为90.8%。接种组家长认为手足口病可以经水传播的人数比例(15.2%)高于未接种组(6.2%);接种组认为手足口病可经食物传播的人数比例(24.4%)高于未接种组(14.7%);接种组家长认为手足口病是不可避免的人数比例(11.0%)低于未接种组(22.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孩子外出玩耍回家后是否洗手[OR=3.171(1.053,9.552)]及是否担心儿童患手足口病[OR=2.596(1.350,4.991)]为房山区儿童家长EV71疫苗是否接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加强对5岁以下儿童家长手足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尤其是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及疫苗的认识程度,以提高EV71疫苗的接种率。 
  • 疾病控制
    李艳辉,杨娜,吴劲,任丽君,白晓潇,白云
    2022, 36(7): 507-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0—2020北京市石景山区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20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20年石景山区累计报告麻疹246例,平均发病率为3.76/10万,全年均有发病,以3—6月为发病高峰,占73.17%。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2岁以下儿童以及>20~40岁青壮年人群,病例主要集中在外来人口集中的地区;报告病例中有明确免疫史的占14.63%;病例发病前7~21天有就诊史的占45.53%。结论 石景山区麻疹发病维持在较低水平,加强免疫规划人群的疫苗接种,提高流动人口免疫覆盖率,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是目前防控麻疹的重点。 
  • 疾病控制
    孙中慧,吴海宏,张娟,李念
    2022, 36(7): 511-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徐州市泉山区中小学生因病缺课情况,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降低学生因病缺课率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0学年泉山区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数据,分析不同年份学生因病缺课的流行特征,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2016—2020学年泉山区学生总因病缺课率为0.15%,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21 732.656,P<0.001);总因病缺课率小学生(0.16%)高于初中生(0.11%,χ2=1 419.185,P<0.001)、高中生(0.07%,χ2=2 426.638,P<0.001),初中生高于高中生(χ2=491.878,P<0.001);传染性疾病导致的缺课人次数占因病缺课总人次数的66.05%;学生因病缺课高峰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1月。结论 小学生是缺课的重点关注人群,传染病是中小学生疾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学生缺课率,保障学生身体健康。 
  • 健康教育与管理
  • 健康教育与管理
    汤欣,董华,崔芳囡
    2022, 36(7): 514-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中国人民大学教职工的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为改善教职工的生命质量、提出合理的健康教育和促进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将2017—2019年参加体检的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职工(含离退休人员)纳入研究,对获得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采用χ2趋势检验分析异常指标在2017—2019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7—2019年有效体检的教职工人数分别为6 082,6 088和6 507人,各年的平均年龄在44~45岁左右,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全体职工在2017—2019年3年间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16.29%、15.85%、20.01%;高血糖检出率分别为12.20%、17.34%、29.29%;尿酸偏高检出率分别为16.36%、20.28%、20.81%;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14.24%、17.58%、19.43%,检出率均逐年递增;而血脂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4.33%、32.29%、32.1%;血清谷丙转氨酶偏高的检出率分别为9.48%、7.62%、7.82%,检出率呈现降低趋势(P<0.05)。2017—2019年,在各个年龄组中高血糖检出率最低为2017年<35岁组(0.81%),最高为2019年≥60岁组(48.55%);尿酸偏高的检出率最低为2017年<35岁组(15.04%),最高为2018年≥60岁组(24.4%),均明显上升,血脂异常和谷丙转氨酶偏高的检出率在各个年龄组呈下降趋势(P<0.05),血脂异常检出率最低为2019年<35岁组(15.96%),最高为2017年50~59岁组(50.79%);谷丙转氨酶偏高检出率最低为2018年≥60岁组(7.62%),最高为2019年35~49组(12.08%)。校正了年份、年龄和性别后,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尿酸偏高、谷丙转氨酶偏高和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均随着BMI的升高而递增(P<0.05),各项指标在肥胖组的检出率分别为30.83%、33.7%、58.51%、45.67%、27.97%和21.0%。结论 2017—2019年本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血压、高血糖、尿酸偏高和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均呈现上升的趋势,血脂异常的检出率呈现逐年下降,35岁以下教职工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升高明显。 
  • 精神卫生
  • 精神卫生
    熊金辉,位照国,侯欣宇,张笑盼
    2022, 36(7): 518-521,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防治与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MHS-CA)、DSM-5一级跨界症状量表(DSM5-L1CCSM)、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对深圳市某学校914名初中生进行相关评估,进一步分析结果。结果 该校18.9%的初中学生两周内存在自杀企图,20.9%曾有过自杀经历。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志行为(OR=0.923,95%CI:0.868~0.981)、儿童期躯体虐待(OR=1.977,95%CI:1.076~3.630)、物质滥用(OR=4.148,95%CI:2.898~5.939)可能是初中生自杀企图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意志行为(OR=0.898,95%CI:0.844~0.955)、童年期躯体虐待(OR=2.409,95%CI:1.313~4.421)、物质滥用(OR=4.991,95%CI:3.475~7.170)也是初中生自杀经历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该校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发生率较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精神行为症状、童年创伤经历、生活事件等因素影响自杀相关行为的发生。 
  • 精神卫生
    柏燕铭,徐芳菲
    2022, 36(7): 522-524,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妊娠晚期孕妇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后期采用针对性心理疏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20年6—12月产科门诊223例妊娠晚期孕妇(孕周>28周),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年龄、教育程度、个人经济收入、工作状态、家族遗传史、初产情况),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妊娠晚期孕妇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结果 223例妊娠晚期孕妇焦虑发生率为38.57%,抑郁发生率为29.15%。 焦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个人月收入小于5 000元、无业、家族遗传史、不良孕史及初产是妊娠晚期孕妇焦虑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抑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个人月收入小于5 000元、无业、家族遗传史、不良孕史是妊娠晚期孕妇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妊娠晚期孕妇整体焦虑及抑郁发生率较高,临床应为孕产妇提供心理保健服务,采用针对性心理评估,尽可能提升分娩体验。 
  • 精神卫生
    何瑾,李娜,史玉佳
    2022, 36(7): 525-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应对方式在肺癌化疗患者疾病感知与心理社会适应之间的作用机制,为提高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6—9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在郑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接受住院治疗的555例肺癌化疗患者,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感知问卷、疾病心理社会适应量表和癌症应对方式问卷对其进行调查。采用AMOS 24.0探究应对方式在肺癌化疗患者疾病感知与心理社会适应间的影响路径。结果 555例肺癌化疗患者应对方式得分为(58.56±12.37)分,疾病感知得分为(47.63±9.57)分,心理社会适应得分为(52.51±13.17)分。应对方式与心理社会适应呈正相关(r=0.312,P<0.01),疾病感知与心理社会适应呈正相关(r=0.365,P<0.01);疾病感知对肺癌化疗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既有直接效应(0.56)又有间接效应(0.21),总效应为0.77;应对方式对肺癌化疗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只有直接效应(0.37)。结论 应对方式是肺癌化疗患者疾病感知与心理社会适应的中介变量,医护人员可以采取多种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应对水平,从而提高其心理社会适应水平。 
  • 精神卫生
    王霞,李军,李丽琪
    2022, 36(7): 529-532,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583名湖北社区卫生工作者面对新冠肺炎心理时焦虑症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为预防社区卫生工作者心理焦虑症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和咨询专家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汉密尔顿焦虑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于2020年3月17日—3月22日对湖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583名社区卫生工作者进行测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焦虑状态与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的关系。结果 新冠肺炎期间社区卫生工作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8.49±6.60),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评分分别为(41.22±7.49、24.61±5.00、8.93±2.48、7.68±1.87)。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评分与焦虑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35(P<0.001)、-0.211(P<0.001)、-0.087(P=0.036)、-0.26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被调查的583名湖北社区卫生工作者焦虑症状评分较高,社区卫生工作者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越有可能缓解其焦虑情绪。医疗机构管理者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预防干预。 
  • 营养卫生
  • 营养卫生
    殷雯,张龙秀,莫宝庆,代亚亚,王岑岑
    2022, 36(7): 533-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女大学生营养素补充剂使用知行的特点。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南京市三所高校的2 121名学生(女生1 339名,男生782名)进行匿名调查,了解其营养素补充剂的知识知晓和使用行为状况,并将女生的状况与男生进行比较,以寻找女生知行的特点。结果 女生营养素补充剂相关知识来源于网络(59.07% vs 51.28%,χ2=12.187,P<0.01)、使用营养素补充剂(42.05% vs 37.08%,χ2=5.055,P=0.025)的比例高于男生,对相关知识总体了解(64.41% vs 63.66%,χ2=1.457,P=0.227)略高于男生,但对使用时机的认识(13.22% vs 17.65%,χ2=7.655,P=0.006)低于男生;其受他人嘱托后使用(47.25% vs 38.62%,χ2=13.378,P=0.004)、使用维生素(63.23% vs 47.59%,χ2=19.225,P<0.01)、且在果蔬摄入不足时使用(52.40% vs 44.14%,χ2=5.224,P=0.022)比例高于男生,而在用餐不足时使用(12.61% vs 20.00%,χ2=8.141,P=0.004)的比例低于男生。结论 与男生相比,女生虽对营养素补充剂知识了解较多,但盲目使用情况较多。 
  • 营养卫生
    虞晓含,邵丹青,郭沫凡,陈静茹,贾健斌,孙颖,王晨,陈然,孟金凤
    2022, 36(7): 537-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西藏山南市某县小学生营养素养现状,探讨可行性提升方案。方法 使用课题组自编问卷,选取某县镇属小学和乡属小学各1所,对一至五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使用χ2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镇小学与乡小学学生营养素养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318名藏族学生在食物搭配、睡眠时长、户外活动时长、谷物主要营养素、深色蔬菜、预防缺血性贫血的食品等题目的知晓率较低。不少于83.9%的学生愿意将所知道的营养健康知识进行宣传。三、四年级学生报告一周内所吃食物种类平均为4.2~4.4类,五年级学生报告一周内所吃食物种类平均为6.0~6.3类。镇小学低年级学生在“饭前手卫生”(100% vs 81.8%,χ2=12.064,P<0.001)及“餐后口腔卫生”(88.1% vs 67.3%,χ2=6.965,P=0.008)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乡小学;镇小学中年级学生“新鲜水果代替食物”(81.9% vs 53.6%,χ2=11.970,P<0.001)知晓率高于乡小学,乡小学中年级学生“室外活动时长”(30.4% vs 6.9%,χ2=12.131,P<0.001)知晓率高于镇小学;镇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预防贫血”(29.3% vs 0,χ2=9.920,P=0.002)及“室外活动时长”(56.1% vs 0,χ2=23.561,P<0.001)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乡小学,乡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新鲜水果代替食物”(100% vs 75.6%,χ2=6.18,P=0.012)及“睡眠时长”(100% vs 80.5%,χ2=6.152,P=0.013)方面的知晓率高于镇小学,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山南市小学生营养素养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应在镇、乡各级学校应加强对认识食物、食物搭配、营养健康术语等内容的专题指导,以提高学生营养素养和健康水平。 
  • 临床医学
  • 临床医学
    雍铃钰
    2022, 36(7): 541-543,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带管出院白血病化疗患儿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1月—2020年11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白血病患儿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30 d患儿家属负性情绪[焦虑分量表(HAD-A)和抑郁分量表(HAD-D)]评分和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分,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家属HAD-A(7.02±1.34)分、HAD-D(5.21±1.29)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9.89±1.52)分、(7.24±1.38)分,有统计学差异(t=9.395、7.128,P<0.000)。干预后观察组ESCA(110.87±13.51)分,高于对照组的(98.76±13.24)分,有统计学差异(t=4.246,P<0.000)。观察组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4.55%,低于对照组的18.18%,有统计学差异(χ2=4.062,P=0.044)。结论 延续性护理能够缓解PICC带管出院白血病化疗患儿家属消极情绪,提升家属自我护理能力,减少置管并发症发生。 
  • 临床医学
    陈明珠,宋晴,姚慧
    2022, 36(7): 544-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5月—2020年12月本院产科病房收治的160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母体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母体胎盘早剥、子痫前期及子痫、脏器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1.25%、15.0%、5.0%,均比对照组(8.75%、31.25%、15.0%)低,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37、5.942、4.444,P<0.05);干预组胎儿生长受限、宫内窘迫、早产、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为5.0%、2.50%、10.0%、1.25%,均比对照组(21.25%、11.25%、31.25%、8.75%)低,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263、4.783、11.033、4.737,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相关疾病的概率,对改善母婴结局具有积极作用。 
  • 临床医学
    杨元长,秦祝梅,尚士亮
    2022, 36(7): 547-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养血饮与环孢素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本院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用药组25例和单一用药组25例,单一用药组采用环孢素A治疗,联合用药组在单一用药组基础上采用养血饮治疗。对比两组疗效、骨髓增生度、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及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结果 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92.00%(23/25),与单一用药组的76.00%(19/2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9,P=0.2056);联合用药组骨髓增生度与单一用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11,P=0.107);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患者血红蛋白(90.46±15.61)和血小板(80.63±14.48)水平均较单一用药组(77.45±11.32、60.79±12.6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4、5.154,P<0.001);治疗后,联合用药组血清IFN-γ(142.28±28.66)、IL-6(31.63±3.42)水平较单一用药组(175.66±29.14、37.43±4.1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0、5.416,P<0.001)。结论 采用养血饮与环孢素A对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可调节免疫,减轻炎性反应,改善骨髓增生度和贫血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临床医学
    付春花,徐佳卿,高莹莹,黄颖
    2022, 36(7): 550-5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对重症监护室(ICU)禁食危重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本院ICU病房收治的80例禁食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营养支持护理,观察组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持续支持7 d。对比两组营养状态、恢复情况、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水平分别为(39.41±1.55)g/L、(1.49±0.24)g/L、(261.12±18.72)mg/L,高于对照组的(37.31±1.32)g/L、(1.89±0.37)g/L、(234.74±21.5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4、7.224、5.855,均P<0.001);观察组干预后APACHEⅡ评分(6.10±0.47)分,低于对照组的(7.12±0.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92,P<0.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39±1.90)d、(8.12±1.64)d,短于对照组的(8.71±1.88)d、(9.89±1.7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90、4.625,均P<0.001)。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干预用于ICU禁食危重患者中效果良好,利于改善营养状态及APACHEⅡ评分,促进患者康复。 
  • 临床医学
    刘建平,丁向前
    2022, 36(7): 553-555,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探讨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前应用新辅助化疗对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75例在本院确诊为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施行TURBT前不予以化疗,术后进行常规化疗;观察组则在术前采用新辅助化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手术期各项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59%(35/37)高于对照组71.06%(27/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51,P<0.05);观察组的围手术期各项指标中,手术时间[(34.42±7.18) min]、术中出血量[(23.66±3.58) mL]、导尿管留置时间[(5.93±2.6) d]、住院时间[(10.89±4.3) d]分别低于对照组的(52.46±4.8) min、(48.97±7.83) mL、(7.61±2.1) d、(14.57±3.9)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823、17.920、6.073、3.884,P<0.001);两组间下泌尿道症候群、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72、1.545、1.334,P>0.05);观察组在干预后6个月到两年内,病情总复发率(8.11%)明显低于对照组(26.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97,P<0.05)。结论 行TURBT前采用新辅助化疗对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够降低术后复发率,且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综述与讲座
  • 综述与讲座
    潘峥,姚宁
    2022, 36(7): 556-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已经将心肺复苏(CPR)作为公民必备的急救技能进行推广,大学生作为高学历人才或将成为心肺复苏急救技能传播的主体。但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对CPR知识和实践技能认知尚存不足,对高校学生群体开展CPR教育培训有较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本文就目前大学生对CPR的认知及培训现状进行文献回顾,以了解大学生群体对CPR知识和实践技能认知情况、目前国内存在培训模式及效果,为下一步在高校内针对大学生开展系统有效的CPR普及和培训提供理论支持。 
主编:马军
北京大学长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