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张持晨;苏天照;米玉倩;郭丹;张妍;郝聪颖;
2014, 28(1): 1.
目的通过大学生社会融入度调查,分析学生入学后因校区不同及时间变化对社会融入度产生的影响,进而探寻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开展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时间与方法。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某高校中隶属于3所不同校区的750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社会融入度调查问卷,分别在入学6个月及入学12个月时进行2次问卷调查。结果在首次调查中,A校区得分(80.20±5.41)高于B、C 2校区的得分(77.49±5.71)与(76.41±6.03)。在第2次调查中,A校区得分依然最高(84.15±5.03),2次调查总体分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C校区得分在第2次调查时则趋于一致(81.51±4.72)与(81.18±5.19),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调查对象前后2次的问卷得分进行比较,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各校区结果均呈现出后者高于前者的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因各校区内、外部环境有所不同,对大学生社会融入度产生了一定影响,且这种影响随学生入学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学校应依据校区所处的位置及环境,准确把握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开展的时间与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消除因校区不同给学生带来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困扰,缩短其适应大学新环境的周期,促使其尽快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