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学者风采
  • 学者风采
    胡婕, 徐紫萱, 张冷羿, 彭畅, 程君菡, 唐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鲁迅先生的这句言,正是余毅震教授的真实写照。余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资深教授,他深耕儿少卫生领域30余载,以医者仁心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学者风范培育一代代公共卫生人才。他以温润儒雅的气质,温暖每一位与他接触的学生与同仁;他以谦逊容智的姿态,持续推动我国儿少卫生事业发展;他以知行合一的治学精神,用行动诠释新时代学者的责任与担当。
  • 近视防控与视力健康专栏
  • 近视防控与视力健康专栏
    何鲜桂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户外活动作为近视防控的基石性措施,其科学价值与公共卫生实践意义已在行业内和公众层面形成广泛共识。基于当前《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战略要求,亟须通过循证医学证据的更新,实现防控策略和方案的精准优化。最新研究证实,户外活动的保护效应具有多维性特征:持续时长、有效光暴露强度(如≥2 000 lux)及适度体力活动的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近视预防的关键要素。尽管对非近视儿童的预防作用已经得到证实,但户外活动对近视人群的近视程度控制效果有限。同时,近视高风险人群如近视前期儿童对户外活动干预也不敏感。因此,如何联合其他干预手段提升近视高危人群的预防效果是分类精准预防的重中之重。值得强调的是,即便户外活动对近视和近视高危人群作用效力不足,大量研究表明其对降低肥胖与抑郁风险、提升学业表现等具有多重健康收益,因此,“阳光户外体育”值得作为全人群普惠干预措施大力推行。此外,户外活动的依从性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干预效果限制因素。未来需同时关注户外活动“质”与“量”的提升,重点人群识别与综合干预策略优化,以达到最大化的户外活动防控近视效果。
  • 近视防控与视力健康专栏
    孙静, 张玫, 徐小冬, 蒋隽舒, 刘婉玲, 孙思宇,
    孟祥俊, 邢泽群, 张铖铖, 王腾飞, 鲁琪沐, 王洪艳,
    李晓蕊, 王岩, 梁慧, 冯磊, 宋桂荣, 饶文标,
    张富勇, 宁时涛, 王智勇, 黄美婷, 张立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学龄儿童睡眠模式与远视屈光度的关系,为儿童睡眠管理和视力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于2024年6—7月对大连市3个市内区和3个县级市12所学校一至二年级的1 553名在校小学生做问卷调查,并进行体格测量和远视屈光度的测定,问卷调查包括睡眠状况评估和视力干扰因素调查。采用K-means聚类分析得出研究对象的睡眠模式及特征。以有无远视储备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人口学特征、睡眠模式和视力相关因素与6~7岁儿童远视屈光度之间的关联。结果 6~7岁儿童远视储备检出率总体为18.48%。对睡眠模式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5类:正常睡眠模式、昼夜少眠模式、晚寝夜少模式、难入夜少模式、晚寝缺眠模式,分别占16.06%、23.74%、23.10%、7.23%和29.88%,相应的远视储备检出率分别为25.10%、13.81%、18.89%、19.47%、17.9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昼夜少眠模式(OR=0.642,95%CI=0.425~0.971)与小学生远视储备检出呈负相关。结论 晚寝缺眠模式为最多见的睡眠障碍类型,主要特征为睡眠严重短缺和就寝较晚。对于远视储备,昼夜少眠模式有负性作用,提示需关注昼夜节律调节下的整体睡眠模式。
  • 近视防控与视力健康专栏
    费俊彦, 张瑞, 刘沁烨, 韦亦舟, 石映鋆, 魏小雨, 何鲜桂, 刘维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初步探讨叶黄素及玉米黄质摄入与远视储备之间的关联特征,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儿童远视储备不足提供依据。方法 2024年10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南京市鼓楼区524名3~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伟伦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测量儿童的屈光状态,采集静脉血样本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血清叶黄素浓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叶黄素及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摄入与远视储备不足的关系。结果 497名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的检出率为14.5%(72/497),其中男童检出率为12.9%、女童检出率为16.3%,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父母近视程度和维生素A营养剂补充等混杂因素后,补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复合制剂的儿童远视储备充足的概率高于未摄入者,约为4.01倍(OR=4.01, 95% CI: 1.33~14.27, P=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南京市鼓楼区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率为14.5%,相对较低,但仍需引起关注。
  • 近视防控与视力健康专栏
    李青函, 石洪磊, 蔡嘉琳, 刘文轩, 王小娟, 王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徐州市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定量评价近视风险,为近视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0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徐州市11所中小学的5 452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测和近视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近视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模型。结果 徐州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7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每周体育课节数≥3节(OR=0.754)、每周中高强度运动达60 min天数为4~7 d(OR=0.852)、课间活动地点为户外(OR=0.836)是近视发生的保护因素;学段升高(初中:OR=2.914,高中:OR=3.839)、女性(OR=1.731)、父母存在近视(OR=1.963)、单次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1~<2 h:OR=1.173,2~<3 h:OR=1.438,≥3 h:OR=1.580)是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5)。Nomogram模型显示:对徐州市儿童青少年近视影响较大的4个因素分别为学段、父母近视情况、性别及单次近距离用眼时间。结论 遗传和环境因素均与儿童青少年近视相关,Nomogram模型有助于筛查近视危险因素,并为制订具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提供参考。
  • 近视防控与视力健康专栏
    邓永聪, 刘洋生, 杨文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22—2023年广州市从化区中小学教室卫生状况,探索教室卫生指标与中小学生近视的关联,为预防中小学生近视提供参考。方法 2022—2023年在从化区5所中小学校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6间教室进行教室卫生环境检测,对所在教室的2 474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查,采用两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教室卫生指标与中小学生近视的关联。结果 2 474名中小学生的近视检出率为49.72%,其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近视检出率分别为20.93%、64.04%、75.37%。教室卫生环境各项指标中,课桌、课椅及课桌椅分配符合率分别为15.89%、22.50%、11.79%;课桌面平均照度、黑板面平均照度、教室人均面积、黑板反射比、教室采光系数和窗地面积比合格率分别为66.07%、51.79%、25.00%、51.79%、78.57%、100.00%。两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的课桌面平均照度与近视的OR值为0.995(95% CI:0.987~0.999),教室采光系数与近视的OR值为0.973(95% CI:0.961~0.998)。结论 从化区中小学生近视检出率较高,教室卫生检测各项指标合格率普遍偏低,小学的课桌面平均照度和教室采光系数与学生近视的风险降低有关。
  • 近视防控与视力健康专栏
    李琳, 廖娅, 王小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视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问题,我国的近视发病年龄与程度整体呈现低龄化与高度化的特征。近年来,低强度红光干预作为一种新兴方法,为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内多项临床试验证实,LLRL疗法能有效抑制儿童眼轴增长、延缓近视进展,并显示出预防近视发生的潜力。目前,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涉及增加脉络膜血流、改善巩膜缺氧、光照促进视网膜多巴胺分泌等因素。本文旨在综述LLRL疗法在近视防控中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影响因素、对眼部参数的影响及其潜在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近视防控与视力健康专栏
    杨金柳行, 戚紫怡, 张波, 陈军, 王天笑, 杜林琳, 何鲜桂, 王菁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市学龄期儿童近视共病肥胖的患病现状、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协同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研究基于上海户外活动干预近视队列(STORM)的对照组数据,于2016年10 —11月,在上海市8个区随机整群抽取8所学校的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开展为期3年的随访,最终纳入1 600名完成随访且资料完整的学生作为分析对象。在基线和随访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及眼科检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儿童青少年近视共病肥胖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基线时儿童近视共病肥胖患病率为2.56%(41/1 600),随访时近视共病肥胖患病率为18.13%(290/1 600)。其中,在基线健康的905名儿童中,有6.08%(55/905)的儿童新发近视共病肥胖。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校外户外活动时间长(OR=0.99,P=0.02)、居住在郊区(OR=0.54,P<0.01)的学生发生近视共病肥胖风险较低;而父母双方近视(OR=1.69,P<0.01)的学生发病风险较高。结论 儿童青少年近视与肥胖共病问题不容忽视,行为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其形成过程。应加强高风险人群的早期识别,针对共同危险因素开展综合干预,以实现对双重慢性病的协同预防。
  • 近视防控与视力健康专栏
    叶茜雯, 刘家起, 丛龙娟, 任航, 高青, 于连政, 吴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2019 —2023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近视的分布特征,为制订区域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019 —2023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进行视力筛查,包括远视力检查和屈光监测。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χ2趋势检验进行趋势分析,采用全局及局部Moran’s I系数分析空间聚集性。结果 2019 —2023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近视率分别为55.3%、55.6%、56.3%、59.8%和57.3%,随年份的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231.57,P<0.01);女生近视率(59.0%、59.3%、59.5%、63.1%和60.8%)高于男生(51.7%、52.1%、53.3%、56.7%和53.9%),经χ2检验,P均<0.01;城区近视率(58.5%、59.2%、60.1%、61.1%和59.4%)均高于郊县(50.9%、51.4%、51.7%、57.8%和53.8%),经χ2检验,P均<0.01;近视率随年级的升高(2019年升高66.5%、2020年升高67.5%、2021年升高67.9%、2022年升高63%、2023年升高68.9%)整体呈上升趋势,经χ2趋势检验,P均<0.01。近视分布存在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两侧高中间低的分布趋势,其中大连、鞍山、丹东市等辽宁东南部地区为高-高聚集模式地区(P<0.05),沈阳市为高-低聚集模式地区(P<0.05)。结论 2019 —2023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近视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22年明显升高后虽有下降,但防控形势仍不容乐观。近视分布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应针对高发的东南部地区,综合制订区域性近视防控策略。
  • 近视防控与视力健康专栏
    时梦醒, 苗升浩, 张洋, 祁家瑞, 李加安, 张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徐州市中小学生近视的影响因素,通过综合用眼行为评分建立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为徐州市中小学生近视的综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23年9 —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徐州市4个县区抽取中小学生,对学生进行屈光度检测和裸眼远视力检查,并通过标准化问卷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用眼环境、近距离用眼、读写姿势、户外运动、睡眠情况等,利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通过综合用眼行为评分建立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结果 研究纳入6 105名学生(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近视检出率为76.8%。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585,95%CI :1.328~1.892)、高学段(初中:OR=2.149,95%CI :1.739~2.656;高中:OR=5.076,95%CI :3.736~6.895)、居住在城区(OR=1.289,95%CI :1.081~1.536)、读写姿势不良(OR=1.279,95%CI :1.018~1.606)、校外用眼评分(OR=1.070,95%CI :1.016~1.127)是学生近视的危险因素。以综合用眼行为评分为检验变量,近视为状态变量绘制ROC曲线,模型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 0.677(95%CI :0.656~0.699),模型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 0.679(95%CI :0.657~0.700)。结论 女生、高学段、居住在城区、读写姿势不良、校外用眼评分是近视的危险因素。综合用眼行为评分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可以为近视防控的针对性、精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 肥胖与代谢性疾病
  • 肥胖与代谢性疾病
    李姣, 孙先发, 郁晞, 卢灿广, 吴丽珠, 高红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青浦区儿童青少年静态活动、睡眠情况及体力活动现状,为该区科学调整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上海市青浦区中小学各1所,在抽取的小学四至五年级、中学六至九年级中分别随机抽取4个班级,共1 008位儿童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对其静态活动、睡眠情况及体力活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对982份合格问卷进行分析,中学生的总体静态活动时间、完成作业时间多于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轻度体力活动、中度及以上体力活动、家务活动时间少于小学生。中学男生屏前娱乐时间、中度及以上体力活动均多于女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达标率小学生为29.3%,中学生为60.9%(χ2=85.494,P<0.001),但小学生学习日中度及以上体力活动达标率为34.7%,中学生为17.4%(χ2=36.395,P<0.001)。结论 青浦区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静态时间过多、睡眠与体力活动时间不足的问题,建议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对学生加强引导。
  • 肥胖与代谢性疾病
    张茜, 刘浩东, 李成, 赵敏, 马传伟, 席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期健康状况与中老年代谢综合征(MetS)的关系,为MetS的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本研究纳入7 561名45岁及以上的研究对象(男性3 572人,占47.2%),且性别、年龄、血脂、血糖等问卷调查和血生化指标均完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儿童期不同健康状况组间的中老年期代谢健康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期健康状况与中老年MetS之间的关联。结果 与儿童期健康状况一般及以下的人群相比,健康状况良好及以上的人群在BMI、腰围、SBP、DBP、TG和空腹血糖水平及超重/肥胖率、腹型肥胖率、高血糖率、高血压率、HDL-C偏低率和MetS患病率均较低,而HDL-C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调整潜在协变量后,与儿童期健康状况良好及以上者相比,儿童期健康状况一般及以下者中老年患MetS的风险增加(OR=1.27,95% CI:1.15~1.41)。性别亚组分析的结果一致(男性:OR=1.35,95% CI:1.15~1.57;女性:OR=1.21,95% CI:1.05~1.39)。结论 儿童期不良健康状况与中老年MetS的患病风险增加有关,提示在MetS的预防和治疗中应当考虑儿童期健康状况的重要性。
  • 学生疾病防控
  • 学生疾病防控
    王旭, 梁丽, 刘瑾, 王伟, 朱茗琦, 宫相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徐州市2023年监测的32家托幼机构消毒质量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徐州市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的现状。方法 收集2023年徐州市32家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数据,并比较不同性质机构及不同检测项目的合格情况。结果 2023年共抽取32家机构,检测样品746份,合格525份,总体合格率为70.38%。其中,室内空气合格率为83.62%,物体表面合格率为62.86%,工作人员手合格率为50.48%,餐(饮)具合格率为90.48%;公办和民办托幼机构消毒的总合格率分别为70.00%和69.73%,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专项监测的托儿所(73.23%)与幼儿园(67.68%)的合格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徐州市托幼机构消毒总体合格率有待提高,特别是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手部消毒质量亟待提高。建议进一步加强托幼机构的规范化管理,严格落实消毒措施,降低因消毒不合格引发的疾病传播风险,切实保障在园儿童的健康与安全。
  • 学生疾病防控
    冯田田, 耿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滨州市滨城区2023年秋季入学新生的结核病筛查情况,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滨州市滨城区2023年秋季入学的小学到高等院校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学校可疑症状筛查、TST试验筛查及胸部X线检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23年秋季入学新生注册人数64 081人,完成可疑症状筛查60 410人,筛查率为94.27%;可疑症状阳性211人,阳性率为0.35%;TST检测应筛41 011人,实际筛查38 465人,筛查率为93.79%;筛出潜伏感染者650人,潜伏感染率为1.69%;胸部X线检查应筛650人,实际筛查550人,筛查率为84.61%;胸片筛查异常人数14人,异常检出率为2.55%;初中寄宿制、高中和大学学校胸部 X 线异常比例分别为0.58%、1.68%、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发现(疑似)活动性肺结核人数7人,总体检出率为11.59/10万。结论 2023年滨州市滨城区新生结核病筛查覆盖率较高,在寄宿制初中、高中或大学生中发现散发病例。
  • 学校医学保健与实践
  • 学校医学保健与实践
    王会清, 张安亮, 李萍, 王念杰, 袁玉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22—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流感的哨点监测结果,为东营市流感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022—2023年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采集的流感样病例标本,采用实时RT-PCR方法检测流感病毒核酸。结果 共检测了3 334例流感样病例,其中486例呈阳性,阳性率为14.58%,不同年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0,P=0.466)。2022—2023年流感病毒的流行呈现双峰模式,2022年的流行高峰出现在1—3月和8—11月,而2023年的流行高峰出现在2—4月和10 —12月。2022年的主要流感病毒亚型为甲型H3N2亚型和乙型Victoria型,2023年为甲型H1N1亚型和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阳性率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0,P=0.720)。结论 山东省东营市各型流感逐年交替流行或混合流行,呈现冬春季流行高峰。加强流感样病例监测并密切关注流感病毒流行趋势,将有助于科学防控流感疫情。
  • 学校医学保健与实践
    万玲, 沈海龙, 袁妍, 杨爽, 陈哲, 张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及合并肺炎链球菌性肺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4月收治的7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和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患儿进行研究分析,其中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4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患儿36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两组患儿多层螺旋CT表现中气道与肺间质病变征象、肺内病变形态及胸腔积液、淋巴结最大横径与胸腔积液前后最厚处测量值。结果 与合并感染组比较,单纯支原体感染组支气管壁增厚、网状影、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的占比高(P均<0.05)。单纯支原体感染组患儿中,出现扇形薄片影的比例为72.50%,高于合并感染组的13.89%;出现无规律肺内实变影的比例为25.00%,显著低于合并感染组的66.67%(P均<0.05)。合并感染组患儿胸腔积液的占比为55.56%,相较于单纯支原体感染组(30.00%)升高,且胸腔厚度、淋巴结最大横径均比单纯支原体感染组高(P均<0.05)。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应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及合并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学校医学保健与实践
    蒋云宇, 袁敏, 缪昌东, 张洵, 舒瑶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泰州市2022—2023年肺结核患者的耐药情况,分析其可能的危险因素,为制订有效的耐药肺结核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以2022年1月—2023年12月泰州市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为调查对象,痰培养物进行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试验检验耐药性,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产生耐药性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有1 048例,其中对任意一种抗结核药物耐药的有42例,总耐药率为4.0%;初、复治患者其耐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9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30~<60岁是肺结核发生耐药的危险因素;复治患者相对初治患者,发生耐药性的风险增加,其OR(95%CI)为4.78(2.47~9.28)。结论 泰州市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肺结核患者的耐药情况处于较低水平,需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和治疗史,为30~<60岁人群和复治患者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加强分类管理,从而有效控制耐药肺结核的产生和传播。
  • 学校医学保健与实践
    徐玟, 杜雯雯, 周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米饭浪费现状,分析浪费的影响因素,为高校减少米饭浪费制订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5年3—4月招募就读于某高校的50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其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米饭浪费原因等。采用称重法称量研究对象的午餐、晚餐的米饭浪费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不同特征人群米饭浪费情况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大学生日均米饭浪费量中位数为54.9 g,女性日均浪费量(81.5 g)显著大于男性(28.8 g)(P<0.001)。分量太大(51.2%)和身材管理(12.9%)是主要浪费原因。此外,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分量太大(β=24.894,P=0.008)、身材管理(β=50.474,P<0.001)和其他(β=73.941,P=0.005)仅增加了女性米饭浪费风险。结论 高校米饭浪费问题突出,性别差异显著。建议食堂推行差异化供餐(如小份饭)、加强营养教育,并针对女性生理及心理需求优化餐饮服务。
主编:马军
北京大学长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