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学校传染病防控专栏
  • 学校传染病防控专栏
    董彦会, 吴双胜, 胡翼飞, 彭质斌, 冯录召, 马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儿童青少年的校园流感防控能力,基于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系统提出中国儿童青少年校园流感防控专家共识,涵盖以下核心内容。(1)一般性防控措施:包括隔离传染源、强化手卫生与通风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校园流感传播风险,需进一步加强落实。(2)疫苗接种防控策略亟待完善: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学生预防流感及其严重并发症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可降低学校因流感暴发导致停课的风险,降低学生缺勤、家长误工等风险;政策要求、保障与倡导是优化接种服务的关键策略;提高学生人群疫苗接种可及性与便利性、优化校园流感疫苗接种方案是有效防控流感发生和扩散的重要步骤和举措。(3)弥补重点人群认知短板,强调健康宣教的关键作用:家长、校医、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及学生对流感危害与疫苗安全性认知不足,农村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需差异化和重点宣教,针对流感与普通感冒差异、疫苗有效性及日常防护要点等关键认知,利用多渠道宣教,提升师生与家长的健康素养。(4)强化人员组织体系和多部门协同机制:校医配备率应满足校园健康需求,校医和其他健康管理人员培训应加强,建立“学校—疾控—社区”人员通力合作体系;教育、卫健、疾控等部门需联合制订防控方案,强化宣教、监测预警与接种督导,构建“家—校—社—医”协同防线。(5)完善流感防控综合政策支持是提升校园流感防控效能的关键。(6)预案与管理制度:学校需制订应急预案,促进晨午检、症状监测、通风消毒等措施落实,并推动“两案九制”规范化管理。本共识强调,需通过政策支持、疫苗接种普及、组织体系优化及多维度健康宣教,构建科学高效的校园流感防控体系,减轻校园呼吸道传染病疾病负担,保障儿童青少年健康与校园教育秩序。
  • 学校传染病防控专栏
    张奕, 王若琳, 黎晓蕾, 罗月梅, 邓鹭, 尹子光, 杨俊芬, 汤佳, 吴琼, 何静丽, 孔凡国, 任彪, 罗春燕, 果立坡, 寇春梅, 吴双胜, 高爱钰, 马军, 董彦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学校健康管理人员对人乳头瘤病毒(HPV)防控工作的意愿,并探究学生监护人在HPV疫苗接种决策中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优化校园HPV防控策略和提升疫苗接种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校园传染病防控关键人群调研项目,2024年对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2 875名学校健康管理人员和来自其中4个省市的2 733名学生监护人进行问卷调研。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年龄,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性别、地区、学历等计数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采用Cochran’s Q检验分析家长影响女儿接种HPV疫苗决策的多重因素。结果 学校健康管理人员的HPV防控及疫苗知识获取渠道中前3位分别为区卫健委/教委/疾控等官方公众号(86.5%)、学校(61.8%)、区妇联官方公众号(42.1%);家长的信息渠道则分别为学校(68.8%)、区卫健委/教委/疾控等官方公众号(54.8%)、融媒体(35.6%)。88.9%的学校健康管理人员对HPV疫苗最佳接种年龄认知为“9~45岁,初次性生活之前”,但该比例在女生家长和男生家长中分别仅有64.6%和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4.2%的学校健康管理人员认为有必要为男孩接种HPV疫苗,而仅有24.9%的男生家长具有同样的观点。女性(OR=0.439,P<0.001)、中部地区(OR=0.707,P=0.046,以西部地区为参考)和了解HPV疫苗接种年龄(OR=1.718,P=0.005)是影响学校健康管理人员开展HPV防控相关校园健康科普工作意愿的重要因素。在参与调研的1 314名女生家长中,孩子年龄(OR=1.757,P<0.001)、中部地区(OR=0.511,P<0.001)和了解HPV疫苗接种年龄(OR=1.646,P<0.001)是影响家长对女生接种HPV疫苗决策的重要因素。已接种HPV疫苗女生的家长(398名,30.3%)中,接种前2个原因为:(1)HPV疫苗可以预防HPV感染相关疾病(响应率34.6%);(2)可以预防子宫颈癌(响应率32.5%)。未接种的家长(916名,69.7%)选择的2个主要原因为:(1)孩子能依靠自身免疫力抵抗,不需要接种(响应率11.6%);(2)HPV疫苗对预防子宫颈癌没有效果(响应率11.5%)。结论 学校健康管理人员的HPV防控意愿受性别、地区和知识水平影响,而家长的疫苗接种决策则受孩子年龄、地区和对疫苗的认知影响。应通过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优化信息传递渠道、提升家长对疫苗的信任度,推动HPV防控从认知认同到行为内化的转化,从而提升疫苗接种率,完善校园HPV防控策略。
  • 学校传染病防控专栏
    王若琳, 张奕, 黎晓蕾, 吴双胜, 彭质斌, 汤佳, 吴琼, 何静丽, 孔凡国, 任彪, 罗春燕, 石春雷, 马军, 董彦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家长对学生流感疫苗接种的知识、态度、行为(知信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优化儿童流感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于2024年7—12月在成都市、南京市和武汉市3个城市随机整群抽样选取小学和中学在校学生家长,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疫苗认知、流感防治知识、防护行为及健康影响因素等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该群体知信行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共回收有效问卷2 656份。家长关于学生流感疫苗接种的总体知识和态度水平较高(知识合格率为94.99%;态度合格率为96.01%),但行为合格率仅为38.29%。初中和高中家长对学生接种行为合格率较低(初中:OR=0.56,95%CI=0.42~0.75;高中:OR=0.38,95%CI=0.22~0.63),母亲角色的接种行为合格率较低(OR=0.49,95%CI=0.24~0.99),而成都市家长在为学生接种流感疫苗行为上表现更为积极(OR=2.84,95%CI=2.17~3.72)。此外,家长学历、学生健康状况、家庭居住地及家长年龄等因素也显著影响其知信行水平。接种行为的主要障碍因素包括对疫苗安全性的担忧(45.44%),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保护自身健康(74.06%)、学校要求接种(51.55%)及保护家人或朋友(51.13%)。结论 基于多中心调查发现:城市地区家长对流感及学生流感疫苗的认知、态度水平较高,但接种行为还有待改善,表明家长对流感疫苗的认知与态度未能有效转化为接种行为,凸显知信行转化的复杂性。疫苗安全性担忧、学生年龄增长及母亲角色是主要障碍。未来应通过加强学校流感防控及加大疫苗接种宣传力度、可视化疫苗安全性证据、整合区域医疗资源,构建多维度的宣传和干预体系,推动家长从“认知认同”到“行为内化”的可持续转化,从而提升儿童流感疫苗接种率,完善相关免疫策略。
  • 学校传染病防控专栏
    王若琳, 张奕, 黎晓蕾, 罗月梅, 邓鹭, 尹子光, 杨俊芬, 汤佳, 吴琼, 何静丽, 孔凡国, 任彪, 罗春燕, 冯录召, 吴双胜, 马军, 董彦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中国15个城市学校健康管理人员的校园流感防控知信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提升校园流感防控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4年7—12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调研城市及学校进行抽样,采用方便抽样法将所选学校的健康管理人员(包括校长/副校长、校医、班主任等)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涵盖流感防控的基础知识、态度和行为知信行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该群体知信行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共回收有效问卷2 892份。学校健康管理人员总体知信行水平较高(知识合格率93.91%、态度88.62%、行为84.85%),但区域与岗位差异显著。学历为大专及本科学校的健康管理人员(OR=2.83,95%CI=1.71~4.68,P<0.001)的知识水平更高;而西南地区(OR=0.51,95%CI=0.34~0.78,P=0.002)、西北地区(OR=0.47,95%CI=0.23~0.98,P=0.043)、其他岗位教师(OR=0.53,95%CI=0.36~0.79,P=0.002)的知识水平较低。学历为大专/本科的学校健康管理人员(OR=1.75,95%CI=1.15~2.67,P=0.009)是态度合格率的正向影响因素,而西南地区(OR=0.64,95%CI=0.47~0.87,P=0.005)则为负向影响因素。华北(OR=6.59,95%CI=3.29~13.20,P<0.001)和西北地区(OR=3.28,95%CI=1.49~7.21,P=0.003)行为合格率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女性(OR=0.65,95%CI=0.47~0.89,P=0.008)、初级职称者(OR=0.73,95%CI=0.54~0.98,P=0.038)和中级职称者(OR=0.65,95%CI=0.47~0.90,P=0.009)行为合格率较低。90.92%的学校因“卫生部门对接”开展培训,80.54%因“教育部门政策部署”开展培训。结论 学校健康管理人员流感防控知信行整体水平较高,但区域资源不均、岗位及学历差异显著。部门对接机制和政策部署是开展相关培训的主要原因。需加强跨部门协作、区域资源均衡配置、岗位适配的精准培训,并将防控成效纳入激励机制,推动校园流感防控向“主动防控”模式转型。
  • 近视防控与视力健康
  • 近视防控与视力健康
    马婷, 汪雪洋, 付世睿, 马淑怡, 贾江维, 邓万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2021年襄阳市中小学生的视力不良现状,分析视力不良主要影响因素,为学生视力不良防控提供科学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襄阳市中小学生3 114名进行视力筛查,并调查其一般情况和用眼相关行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视力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襄阳市中小学生总体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3.4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年级(初中与高中)、女生、城区、天黑后看电子屏幕时经常关灯、父母一方或双方近视是学生视力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读书写字时胸口离桌子边沿经常或总是超过一拳的学生视力不良发生风险较低(OR=0.688,95%CI=0.561~0.844)。结论 襄阳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受学段、地区、用眼习惯、父母近视情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开展近视防治活动,保护中小学生视力健康。
  • 学生疾病防控
  • 学生疾病防控
    姜影, 孙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石景山区2019 —2021年大学新生进行肺结核筛查并分析结果,为规范开展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北京市石景山区5所大学中2019 —2021年入学新生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X线胸片检查等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比较不同年份、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筛查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PD筛查试验强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学校新生20 555名,其中19 308名大学新生完成PPD皮肤试验筛查,筛查率93.93%,PPD强阳性率2.76%。共有20 555名学生完成X线胸片检查,检出活动性肺结核3例,检出率1.46/万。2019 —2021年女性PPD强阳性率(3.11%)与男性PPD强阳性率(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2019 —2021年汉族PPD强阳性率(2.83%)与少数民族PPD强阳性率(1.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性别、民族、年份均是PPD试验强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石景山区需继续加强对学校学生的肺结核筛查及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应重点关注女生、汉族学生,同时应继续强化学生对肺结核防控的意识。
  • 学生疾病防控
    张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青少年发生恒牙龋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随机森林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滨海新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进行口腔体检的361例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恒牙龋病,将其分为龋齿组(73例)和无龋齿组(288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其危险因素,采用R(R4.1.3)软件构建恒牙龋病的随机森林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效能进行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天刷牙次数、每次刷牙时间、每日碳酸饮料饮用、每日甜食食用、不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睡前进食以及不使用含氟牙膏等是青少年发生恒牙龋病的危险因素(P<0.05);危险因素构建恒牙龋病的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影响恒牙龋病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每日碳酸饮料饮用、睡前进食、每天刷牙次数、不使用含氟牙膏、每日甜食食用、每次刷牙时间较短以及不定期进行口腔检查;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恒牙龋病的AUC为0.770(95%CI :0.723~0.812),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恒牙龋病的AUC为0.716(95%CI :0.667~0.762),2种模型的AUC比较,delong检验结果为Z=2.416,P=0.0157。结论 每日碳酸饮料饮用、每日甜食食用、睡前进食是青少年发生恒牙龋病的危险因素;增加刷牙频率、使用含氟牙膏和定期口腔检查可减少恒牙龋病的发生。本研究构建的青少年恒牙龋病的随机森林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学生疾病防控
    顾培伦, 谷雨, 范甜甜, 高月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三门峡市大学生痤疮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三门峡市制订大学生痤疮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资料、痤疮患病情况,并分析大学生患痤疮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共纳入研究对象2 714人,其中男生732人(26.97%),女生1 982人(73.03%)。共检出痤疮患者1 059例,患病率为39.02%。其中,Ⅰ度为852例(80.45%);Ⅱ度为168例(15.86%);Ⅲ度为28例(2.64%);Ⅳ度为11例(1.04%)。大学生油性皮肤、饮酒、存在家族史、未防晒、睡眠不足、喜食油腻食物、喜食甜食、接触电子屏幕>4 h/d、学习或生活压力大、存在便秘,痤疮患病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油性皮肤(OR=1.986)、存在家族史(OR=10.804)、未防晒(OR=1.255)、睡眠不足(OR=1.464)、喜食油腻食物(OR=1.624)、学习或生活压力大(OR=1.240)为大学生痤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大学生治疗痤疮的主要方式包括在医院进行治疗(34.66%)、自行挤压或使用祛痘产品(25.97%)、自行购买药物(16.53%)等,16.90%的大学生选择不做任何治疗。结论 三门峡市大学生痤疮患病情况较为严重,痤疮与油性皮肤、有家族史、学习或生活压力大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
  • 学生疾病防控
    徐晓燕, 龚利强, 蒋天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常熟市学校肺结核流行特征及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情况,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23年常熟市学校肺结核疫情数据和2018—2023年常熟市肺结核预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23年常熟市学校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6.71/10万)低于常熟市全人群年均报告发病率(29.4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8.806,P<0.01),男性肺结核病例(69例)多于女性(48例),性别比为1.44∶1;学生病例以高中(27例)和大学(40例)居多,占67.00%;2018—2023年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共发出常熟市学校肺结核预警信号780条,最终有26.03%(203/780)的预警信号被定为疑似事件,其中确诊常熟市本地学校肺结核病例38例,另有23例本地学校肺结核病例未接收到预警。结论 学校结核病防控是常熟市结核病防控的工作重点,需重点关注男性学生、高中和大学学生等高风险人群。
  • 学生疾病防控
    张冰凌, 庄杰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石狮市中小学生常见病现状,为制订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2023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连续3年开展石狮市中学生常见病监测调查,包括近视、肥胖、营养不良、脊柱弯曲异常和血压偏高等。结果 共监测5 108名学生。常见病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近视(58.59%)、肥胖(18.56%)、血压偏高(10.12%)、营养不良(5.19%)、脊柱弯曲异常(4.82%)。2021—2023年,近视和营养不良检出率呈下降趋势,而血压偏高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肥胖和血压偏高在男生中检出率高于女生,近视在男生中的检出率低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脊柱弯曲异常、血压偏高检出率均随学段升高呈上升趋势,肥胖检出率呈下降趋势。结论 石狮市中小学生常见病问题仍突出,特别是近视及肥胖,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推动儿童早期的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控,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
  • 精神心理与神经发育障碍
  • 精神心理与神经发育障碍
    巩文花, 薛洋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方法 以山西省某职业本科院校医学院2018级本科4个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自愿抽样法将学生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参加课堂主题案例汇报视为学习动机强,对照组不参加视为学习动机弱。结果 实验组学生平时成绩(63.86±7.051)、期末成绩(59.13±17.27)和学习习惯评分(137.84±7.10)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女生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学习习惯评分均高于男生;2组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呈正相关(r=0.114,P<0.05)。不同课堂主题汇报案例对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没有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对大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影响。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
  •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刘欣佳, 张态, 杨弋星, 宋源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大理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大理市居民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大理市2 100名本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其健康素养,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大理市居民健康素养得分为(38.73±10.36)分,健康素养具备率为19.48%;其中,基本技能素养的具备率为36.14%,基础知识和理念素养的具备率为19.38%,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的具备率为15.24%;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区别于汉族的其他少数民族(回族、彝族等)(OR=1.881,95%CI :1.149~3.078)、文化程度为大专(OR=3.121,95%CI :1.284~7.586)和本科及以上(OR=6.342,95%CI :2.572~15.639)居民有较高的健康素养具备率;与公务员相比,工人的健康素养具备率则较低(OR=0.256,95%CI :0.098~0.667)。结论 大理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相对较低,文化程度、职业、民族是其影响因素,应加强对白族和受教育程度较低人群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其健康素养水平。
  • 医学教育与改革
  • 医学教育与改革
    陈楠, 于亚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在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的听力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的规培医师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将研究对象分为传统教学组和OBE教学组,传统教学组以理论教学为主,OBE教学组遵循OBE教育理念,包含自主学习、针对性教学、仪器实操、小组讨论及课后反馈。结果 开展为期3个月的教学后,OBE教学组成绩的中位数为84(80,88)分,传统教学组成绩的中位数为73(69,78)分,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91,P<0.001)。OBE教学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满意度得分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BE教育理念运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中,能显著提高耳鼻咽喉规培医师对听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规培质量。
  • 学校医学保健与实践
  • 学校医学保健与实践
    邢丽霞, 张洪明, 王鹏飞, 张学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大学生晕厥患者在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并发症方面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针对性识别高危晕厥患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3年12月中北大学校医院门急诊科就诊的78例非心源性晕厥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按性别分组,女生组有先兆症状(χ2=9.797,P=0.002)、多次发病(χ2=6.035,P=0.014)、锻炼次数小于3次/周(χ2=7.930,P=0.005)的比例大于男生;从心率变异性SDNN(t=-2.802,P=0.007)、SDANN(t=-2.329,P=0.023)、rMSSD(t=2.508,P=0.014)、TP(t=-3.151,P=0.002)对比,女生组下降幅度均大于男生。按是否首次发病分组,多次发病组有先兆症状(χ2=6.933,P=0.008)、阳性家族史(χ2=5.038,P=0.025)、BMI<20(t=2.743,P=0.008)、锻炼次数小于3次/周(χ2=4.070,P=0.048)、伴过敏性疾病(χ2=3.902,P=0.048)、日均排便≥2次(χ2=3.902,P=0.048)的比例大于首次发病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晕厥前有先兆症状、伴过敏性疾病以及日均排便≥2次是大学生多次晕厥的危险因素。结论 大学生晕厥患者在性别和是否首次发病方面有特定临床特征。有效识别先兆症状并进行特定干预治疗,可减少晕厥复发以及由此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伤害。
  • 学校医学保健与实践
    杨丹, 张萃, 康娅楠, 张丽莎, 李国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酒泉市居民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血清免疫球蛋白G抗体(IgG)抗体浓度及IgG抗体检测阳性结果基本情况,为新冠免疫和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方法,于2023年3月在酒泉市肃州区和玉门市随机选取研究对象482名,对新冠病毒感染血清IgG抗体浓度和IgG抗体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男女性别比为1∶1.31,血清IgG抗体浓度中位数为67.31(48.98,80.84),IgG抗体阳性率为96.68%。在不同年龄组、新冠疫苗接种及接种针次间血清IgG抗体浓度和IgG抗体阳性率均存在差异(P均<0.05),不同社会群体血清IgG抗体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4.781,P<0.05),而IgG抗体阳性率并未见差异。结论 酒泉市居民新冠病毒抗体处于较高水平,不同社会群体免疫应答强度存在差异。
  • 学校医学保健与实践
    杜思军, 周炀, 杨燕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深部脑结构微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DA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颅脑CT、MRI扫描;记录CT及矢状位常规序列(T1WI)、横轴位常规序列(T2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上检出的深部脑结构微出血病灶的数量、总病灶体积;分析微出血病灶数量、总病灶体积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及患者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序列检出深部脑结构微出血病灶的数量、总病灶体积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WI深部脑结构微出血病灶的检出率、总病灶体积大于CT、T1WI和T2WI(P均<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深部脑结构微出血病灶的数量、总病灶体积与DAI患者入院时GCS评分呈负相关(r=-0.325、-0.538,P<0.001),与伤后3个月GOS评分呈负相关(r=-0.379、-0.624,P<0.001),与伤后6个月GOS评分呈负相关(r=-0.402、-0.621,P<0.001)。结论 相比于CT和常规MRI,SWI在DAI患者深部脑结构微出血诊断中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辅助对患者做出早期诊断并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 学校医学保健与实践
    董文斌,李世福,蔡英,赵金仙,陈黎跃,吴强,祁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玉溪市村级艾滋病检测点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推广村级检测点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在2022年3—4月抽取符合研究纳入条件的村级检测点医务工作人员进行定性访谈,使用现象学研究中的Colaizzi 7步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29名受访者,年龄中位数为40岁,79.31%村级检测点开展检测工作,69.57%采指尖血检测,86.96%告知阴性检测结果。定性访谈结果提炼出:村级检测点医务人员对防治艾滋病认识的改变,一致认为开展HIV检测是发现艾滋病人的有效手段,82.76%能识别感染HIV的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23人认为开展检测后对个人或本卫生室能力有所提升,17人认为有必要在本卫生室开展HIV检测。有责任心、检测补贴和检测方法多样有利于检测工作的开展,待遇较低、人员不足、能力有限、工作烦琐和成本支出不利于检测工作的开展,地理位置、人口流动和个人检测意愿也是影响检测工作开展的因素。结论 玉溪市村级检测点的建立提升了HIV检测可及性。有关部门应出台政策专门针对村级艾滋病检测点进行管理,并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保障工作人员积极性。 
  • 学校医学保健与实践
    周建军, 李建伟, 张培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河南省确山县2016 —2022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为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 —2022年河南省确山县的253例人间布鲁氏菌病患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6 —2022年河南省确山县共报告人间布鲁氏菌病253例,无死亡病例。2016年最多(54例),占21.34%;2019年最少(17例),占6.72%;3—7月为患病高峰,占64.03%(162/253),4月达峰值,占15.81%(40/253)。男性186例(73.52%),女性67例(2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1岁组患者人数最多,占56.52%;职业为农民的占比92.89%。结论 河南省确山县2016 —2022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每年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7月,农民、男性、青壮年发病较多。
  • 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专栏
  • 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专栏
    王金良
    2025, 39(4): 320-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是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奥林匹克示范校和北京市首批冰雪特色校,目前拥有8所学校,包括3所直属校和5所分校。集团始终以“健康教育”作为促进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始终坚持“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标准、同一个质量”办校宗旨,落实主动担当,探索以 “健康第一” 为理念引领、“立德树人” 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 为基本路径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 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专栏
    诸姗姗
    2025, 39(4): 321-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始建于1902年,为包含普通高中、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IB国际文凭项目的综合性高中,是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2023)、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2021)等国家级荣誉获得单位。 面对新时代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本校精准聚焦“学生”这一核心主体,构建“展示舞台—志愿服务—资源整合—专业提升”四维驱动模式,形成全员参加、全程参与的健康教育生态。
主编:马军
北京大学长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