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家述评
  • 专家述评
    邹志勇,马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现状、面临的挑战、涉及的优先关注领域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分析了未来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必要性和可行策略。目前儿童青少年健康仍面临近视率过高、肥胖检出率持续增长、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挑战,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全面发展成为重要议题。此外,学校卫生在政策、工作、建设以及儿童青少年所处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在未来策略方面,应结合“新质生产力”等优先关注领域,全方位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及生育力等方面的健康。 
  • 儿童肥胖与心血管健康专栏
  • 儿童肥胖与心血管健康专栏
    王欢1, 于晓冉1, 袁鑫1, 王健1, 朱善宽2, 邹志勇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独生子女、二孩和多孩家庭儿童体格发育的差异,探究不同生育数量家庭与儿童体格发育指标的关联情况。方法 基于我国55 631名7~17岁儿童的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信息,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生育数量家庭儿童的身高、体重和腰围等体格发育的异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生育数量家庭与生长迟缓、消瘦和肥胖的关联。结果 在55 631名儿童中,40 013人(71.93%)为独生子女,13 485人(24.24%)来自二孩家庭,2 133人(3.83%)来自多孩家庭。独生子女、二孩和多孩家庭儿童的消瘦、肥胖、中心性肥胖和腰围身高比偏高的检出率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与独生子女相比,二孩家庭儿童的肥胖、中心性肥胖和腰围身高比偏高的OR(95%CI)分别为0.65(0.58~0.73)、0.73(0.67~0.80)和0.81(0.74~0.87);多孩家庭儿童消瘦、肥胖、中心性肥胖和腰围身高比偏高的OR(95%CI)分别为0.57(0.38~0.85)、0.56(0.42~0.73)、0.60(0.49~0.74)和0.70(0.59~0.84)。结论 二孩或多孩家庭儿童的消瘦和肥胖较独生子女低,我国的多孩政策在促进出生人口数量增加的同时,或将有助于促进儿童体格的健康发育。
  • 儿童肥胖与心血管健康专栏
    马紫妍1, 2, 杨慧1, 2, 张茜3, 赵敏4, 席波1, 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期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偏高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增加的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桓台儿童心血管健康随访队列”,共纳入1 234名6~11岁儿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ALP偏高与cIMT增厚的关联;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ALP水平与cIMT增厚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随着ALP三分位水平增加,cIMT增厚检出率分别为5.9%、7.1%和17.2%,且呈增加趋势(χ2趋势=5.37,P<0.05)。调整潜在协变量后,与ALP的低水平组相比,高水平组与cIMT增厚存在正向关联(OR=2.29,95%CI :1.36~3.97)。同时,ALP水平增加与cIMT增厚存在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P >0.05)。结论 儿童期血清ALP水平增加与cIMT增厚存在正向关联,且存在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 儿童肥胖与心血管健康专栏
    董子奇1, 陈曼曼2, 鲁震霆1, 袁雯3, 邹志勇1, 马军1, 董彦会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北京市6~18岁正常体重与肥胖儿童青少年各部位体成分的分布特征及差异,为肥胖的精准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9 —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选择4所学校,包括1所小学、1所初中和2所高中,共对1 204名6~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参考《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 —2018)》进行肥胖的判定。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量体成分,计算脂肪质量指数(FMI)、肌肉质量指数(MMI)、脂肪/肌肉质量比(FMMR)。采用GAMLSS模型对各项体成分指标进行百分位数曲线拟合,获得正常体重与肥胖儿童青少年在不同年龄与性别组下的参考值,比较正常体重与肥胖儿童体成分分布异同。结果 肥胖儿童青少年的FMI、MMI和FMMR均高于正常体重儿童青少年,尤其在腹部和躯干部位(P<0.001)。FMI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正常体重儿童青少年FMI在11岁后逐渐下降,而肥胖儿童青少年直至15岁后方才降低。MMI在青春期表现出“快速增长期”,肥胖组增长幅度小于正常组。随年龄增长,正常组各部位FMMR呈先上升后在10~12岁下降的趋势,而肥胖组腹部、躯干及臀部FMMR P50在18岁才下降。结论 肥胖与正常体重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分布存在差异。肥胖儿童青少年尤其在青春期阶段腹部和躯干区域的脂肪积累增加,且肌肉增速减缓。研究结果为制订针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精准防控策略提供了支持,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肥胖儿童青少年脂肪异常分布的原因,以更好地指导肥胖的精准预防与治疗。
  • 儿童肥胖与心血管健康专栏
    龚悦1, 2, 李乐乐1, 2, 周曼1, 2, 吴喆1, 2, 李赏1, 2, 张歆翊1, 2, 阳益德1, 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大学生体质量指数(BMI)和身体圆度指数(BRI)与动态血压指标之间的关联及其预测动态血压异常的能力。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1年5月—2024年6月选取1 857名湖南省某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学资料,测量了身高、体重、腰围及24 h动态血压,计算BMI和BRI。24 h动态血压≥130/80 mmHg,或昼间血压≥135/85 mmHg,或夜间血压≥120/70 mmHg存在一种或以上情况定义为动态血压异常。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BMI和BRI与动态血压指标(24 h收缩压/舒张压、昼间收缩压/舒张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异常的关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BMI和BRI对动态血压异常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和95%置信区间。结果 共对1 411名研究对象(男性371名,女性1 040名)进行分析,动态血压异常检出率为9.14%,其中昼间血压异常率为3.26%,夜间血压异常率为7.23%,24 h血压异常率为3.40%。分析结果显示,BMI和BRI与昼间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 h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和动态血压异常的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OR均>1,P均<0.05)。BMI对动态血压异常的预测能力略强于BRI,其AUC分别为0.677和0.650。结论 BMI和BRI均与动态血压异常有关联,且BMI对动态血压异常的预测能力略强于BRI。
  • 儿童肥胖与心血管健康专栏
    龚丽文1, 方春丽2, 付军1, 王希1, 陈娜1, 刘梦娇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南昌市大学生超重和肥胖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不健康生活方式对超重肥胖风险的影响。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24年4—5月,整群随机抽取南昌市3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描述超重肥胖的分布情况,利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不健康生活方式对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19 790名学生,其中2 070名超重(10.46%),1 508名肥胖(7.62%)。在校正性别、年级和学校后,结果显示吸烟与超重肥胖呈负相关(OR=0.45,95%CI :0.58~0.71),睡眠<5 h/d(OR=0.66,95%CI :1.42~3.98)与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0.05)。与睡眠≥8 h/d相比,男性睡眠5~8 h/d和<5 h/d患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P<0.05);大三学生睡眠5~8 h/d、大四学生睡眠<5 h/d患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P<0.05)。结论 吸烟和睡眠不足对大学生超重肥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校开展超重肥胖防控应从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
  • 儿童肥胖与心血管健康专栏
    胡东月1, 李霄霄1, 杨洁茹1, 杨家兴1, 潘丽娟1, 薛晓露2, 徐洪吕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云南大学生体质量指数(BMI)与血压水平的关联,为大学生预防高血压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11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对云南某高校1 771名大一新生进行基线调查(T0),2022年6月—2023年6月进行3次随访(T1~T3)。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血压水平以及BMI与血压水平的差异,分析大学生BMI与血压水平的关联。结果 云南大学生T0~T3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在不同BMI组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控制人口学变量及其他混杂因素后,大学生BMI与收缩压(β=0.62,95%CI :0.51~0.73)和舒张压(β=0.23,95%CI :0.10~0.36)关联。结论 云南大学生BMI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需要加强学生体重管理的健康教育来预防高血压。
  • 儿童肥胖与心血管健康专栏
    许安琪1, 杨沁灵1, 张越1, 马瑞遥2, 翟玲玲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建立青春期前高脂诱导肥胖雄性小鼠动物模型,探讨瘦素、雷帕霉素靶蛋白/下丘脑亲吻肽/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路在肥胖影响青春期性发育中的作用以及关键窗口期,为研究青春期性发育的相关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32只刚断乳C57BL/6J雄鼠为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哺乳期高脂组、断乳后高脂组和哺乳期+断乳后高脂组,每组8只。实验第42 d,小鼠麻醉处死,检测青春期启动指标;检测精子质量相关指标,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睾丸病理改变,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激素;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下丘脑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1)实验第42 d,断乳后高脂组小鼠、哺乳期+断乳后高脂组小鼠体重高于对照组小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6,P<0.01;t=-2.54,P<0.05)。(2)实验第42 d,断乳后高脂组小鼠、哺乳期+断乳后高脂组小鼠青春期启动时间早于对照组小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9,P<0.01;t=6.31,P<0.01)。(3)实验第42 d,断乳后高脂组小鼠、哺乳期+断乳后高脂组小鼠瘦素(t=-3.81,P<0.01;t=-4.80,P<0.01)、睾酮(t=-3.57,P<0.01;t=-10.16,P<0.01)水平高于对照组小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实验第42 d,断乳后高脂组小鼠、哺乳期+断乳后高脂组小鼠下丘脑中p-mTOR(t=-6.35,P<0.01;t=-6.41,P<0.01)、Kisspeptin(t=-5.93,P<0.01;t=-5.60,P<0.01)和GnRH蛋白(t=-6.43,P<0.01;t=-5.99,P<0.0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小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断乳后和哺乳期+断乳后高脂诱导的肥胖会引起雄性小鼠青春期提前。(2)肥胖小鼠血清瘦素水平升高,下丘脑p-mTOR、Kisspeptin和GnRH表达增多可能与肥胖导致雄性小鼠青春期启动提前有关。
  • 儿童肥胖与心血管健康专栏
    余明珠, 瞿平, 罗顺清, 钟海英, 安曦洲, 陈镜宇, 梁小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母亲妊娠期糖尿病(GDM)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对儿童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4年建立队列中的6~12岁儿童共9 734名。根据其母亲孕期情况,采用倾向性评分方法(PSM),以母亲GDM/HDP为分组变量,儿童性别为匹配变量,按1∶5比例成功匹配182对(GDM/HDP组182例,对照组910例)。分析匹配后2组的基本信息、临床数据及生活方式等资料,探究母亲GDM/HDP对儿童血压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GDM/HDP组子代收缩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升高(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GDM/HDP是子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GDM/HDP组子代的收缩压水平显著升高;分层分析显示这些结果在≤9岁的儿童群体中更加显著。结论 母亲GDM/HDP是儿童远期收缩压水平升高及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的显著危险因素。
  • 生长发育及影响因素
  • 生长发育及影响因素
    阮文慧, 商梦嘉, 张睿扬, 朱天旭, 邢婧, 谢广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医学生睡前拖延和睡眠时间类型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寻找改善医学生不良睡眠行为的对策。方法 运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晨昏调查问卷、睡眠拖延量表等对徐州某大学学生进行方便抽样调查。随后对问卷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确定各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再建立中介模型确定睡眠拖延在睡眠时间类型与睡眠质量间的遮掩作用。结果 睡眠时间类型与睡眠拖延呈负相关(r=-0.348,P<0.001);睡眠拖延与睡眠质量差呈正相关(r=0.364,P<0.001)。睡眠拖延情况在睡眠时间类型与睡眠质量之间起到遮掩作用。结论 当代医学生应改善就寝拖延现状,提高睡眠卫生意识,调整睡眠时间类型为清晨型,进而改善睡眠质量。
  • 生长发育及影响因素
    钟小景1, 陈晓霞1, 陈宇清1, 钟健东2, 武静3,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国内外医学生1994年至今的睡眠状况,为推动我国医学生睡眠质量保障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为中英文文献数据来源,检索时间为1994年1月—2024年4月。采用Scimago Graphica 1.0.30软件用于绘制国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使用 CiteSpace 6.1.R6 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中文文献412篇,英文文献759篇。可视化结果显示,自2018年以来,国内外发文量均呈高速增长并已形成核心作者群,我国总发文量在全球排第3位(94篇)。“医学生”“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是国内外研究共有的高频关键词,“睡眠模式”“智能手机成瘾”是国际上近3年出现的突现词。结论 近年来,医学生睡眠质量研究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主题,国内仍需针对医学生睡眠质量相关的心理、学业进一步开展睡眠医学教育等主题研究,并以医学生睡眠模式改变及智能手机成瘾作为研究趋势。
  • 肥胖与代谢性疾病
  • 肥胖与代谢性疾病
    田薇, 刘明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天津市某地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现状及其饮食、生活习惯等相关因素,为该地区制订学生超重肥胖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 —2023年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项目的天津市某地区超重肥胖相关监测资料,分析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有7 789人纳入分析。超重肥胖率为41.0%,其中男生为49.9%,女生为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38,P<0.001)。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日喝含糖饮料次数≥1次(OR=1.121,95%CI:1.063~1.194)、每日吃油炸食品次数≥1次(OR=1.085,95%CI:1.013~1.183)、每日睡眠时间<8 h(OR=1.770,95%CI:1.201~2.590)的学生超重肥胖发生风险较高,每周运动时间>60 min/d的天数>2 d(OR=0.857,95%CI:0.822~0.915)、每周上体育课(节)≥2节(OR=0.823,95%CI:0.771~0.873)的学生超重肥胖发生风险较低。结论 天津市某地区学生总体超重肥胖率较高,与饮食、体育运动和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应采用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控制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
  • 伤害防控与应急避险
  • 伤害防控与应急避险
    张叶香, 武常倩, 陈宝林, 董惠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常州市武进区中小学生伤害的分布特征及类型,为开展伤害干预提供基础性信息。方法 通过江苏省学生伤害监测网络报告平台,收集并分析2020 —2022学年武进区中小学生伤害事件特征。结果 2020 —2022学年,常州市武进区共报告28 845人次学生伤害事件,其中男生19 320人次,女生9 525人次,男生伤害发生率为8.53%,女生为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901.993,P<0.001)。2020 —2022学年伤害发生率分别为5.36%、7.48%、7.92%,伤害发生率逐年呈上升趋势(χ2趋势=26.247,P<0.001);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8.25%,初中生为6.46%,高中生为2.91%,伤害发生率随学段增长而降低(χ2趋势=-47.218,P<0.001)。前3位的伤害依次为跌倒/坠落(57.5%)、锐器伤(18.43%)、钝器伤(10.42%)。学校是学生伤害发生的主要地点(80.03%)。91.09%的重点伤害事件结果为痊愈,8.90%发展为功能受限,死亡、残疾均为0.01%。结论 武进区中小学生伤害有增加的趋势,男生较女生、低学段学生较高学段学生更易发生伤害。
  • 身体活动与骨健康
  • 身体活动与骨健康
    翟锁1, 殷鼎2, 陈妙1, 游贵俊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银川市儿童青少年自主性身体活动现状及相关因素,为儿童青少年更好地自主参与身体活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银川市1 147名9~18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生态模型为基础设计问卷,调查自主性身体活动现状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儿童青少年每周至少参加4次自主性身体活动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38.5%。个人水平、组织水平和社区水平均与自主性身体活动参与次数相关(r分别为-0.11、-0.07和-0.07,P均<0.05)。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个人水平中的运动技能少、参加运动会降低学习成绩、对运动不感兴趣,个体间水平中的父母不经常运动,组织水平中的社区或村里不经常组织运动、体育锻炼氛围不浓厚,政策水平中的学校 “双减”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对自主性身体活动参与呈负向作用;个人身体状况、父母对运动的肯定、社区或村里运动环境规划合理、学校对体育运动重视程度较高、国家出台的体育相关政策知晓程度较高对自主性身体活动参与呈正向作用(β标化=-0.163~0.154,P均<0.05)。结论 银川市儿童青少年自主性身体活动状况不佳,相关因素较多,政策水平因素影响较大。根据社会生态模型,需要进行多方面协同合作,共同促进儿童青少年自主性身体活动参与。
  • 精神心理与神经发育障碍
  • 精神心理与神经发育障碍
    王梅1, 许雅茹1, 宋峰1, 王媛媛2, 江顺利3, 梁玉民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校园欺凌和伤害相关行为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探讨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为制订中学生抑郁症状防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在济宁市11县(市、区)抽取37所学校10 330名初中、高中、职高学生参与校园欺凌和伤害相关行为及CES-D抑郁自评问卷调查,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学生伤害和校园欺凌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 232名(2.25%)中学生曾遭受过校园欺凌,8 257名(79.93%)中学生曾有过伤害相关行为,1 292名(12.51%)中学生存在抑郁症状。其中,遭受校园欺凌行为的学生中有52.16%存在抑郁症状,遭受伤害相关行为的学生中有32.65%存在抑郁症状。控制性别、学段、户籍等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遭受校园欺凌(OR=7.43,95%CI :5.61~9.83)、曾遭受严重伤害(OR=2.91,95%CI :2.18~3.88)、与他人打架(OR=2.72,95%CI :2.21~3.34)、被家长打骂(OR=4.58,95%CI :3.87~5.41)与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结论 遭受校园欺凌、伤害和被家长打骂与中学生抑郁发生的风险相关。预防校园欺凌和伤害相关行为对减少青少年抑郁发生尤为重要。
  •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董亲民, 隋世燕, 杨琴, 蒋子莹, 何昆江, 杨化, 赵强, 艾志琼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云南省大理白族地区居民对青少年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及其健康需求,为改进云南省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的慢性病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2023年7—8月在大理洱源对513名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并结合深度访谈进行数据采集,使用Epidata 3.1对数据进行录入、双核对,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白族居民占总调查对象的52.2%,儿童及青少年占56.6%;有77.1%的居民对青少年糖尿病认知存在误解;53.1%的居民认为青少年会患糖尿病;有40.7%的居民从未进行过血糖检测;有57.2%的居民认为糖尿病不可以是无症状的;有51.3%的居民认为年龄是糖尿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有63.5%的居民认为在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时应坚持服药;有39.6%的居民不知道糖尿病的诊断依据;18.7%的居民不知道青少年糖尿病的风险因素;17.7%的居民不知道糖尿病的病情控制措施;18.7%的居民不了解糖尿病。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青少年糖尿病的认知水平与需求不同,成年居民与儿童及青少年居民对青少年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1,P<0.05)。结论 大理白族地区居民对青少年糖尿病正确认知水平低,认知多有误,社区及相关部门应加强青少年健康宣传教育,尽快落实相关防控策略。
  • 医学教育与改革
  • 医学教育与改革
    李丹琳,潘臣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聚焦数字技术在“儿童少年卫生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首先阐述了数字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核心价值与具体案例,如VR技术如何使学生直观感受儿童体内环境,增强其学习沉浸感。接着,通过三维动画、互动软件及网络平台等实例,详细论述了数字技术如何显著提升“儿童少年卫生学”的教学质量。然而,文章也指出了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包括硬件设施投入不均、教师信息化能力不足、教学内容资源整合难度大及学生信息化素养差异等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优化教学资源整合等建议,并对未来数字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 综述
  • 综述
    魏延钊1,巩小惠1,范长一1,张雨琦2,王姗姗3,杜峰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mRNA疫苗的快速发展及其在传染病预防和肿瘤治疗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引发了对mRNA疫苗与免疫记忆的深入思考。本文将探讨mRNA 疫苗诱导免疫记忆的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mRNA 疫苗与免疫记忆间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展望mRNA 疫苗与免疫记忆未来研究的方向。 
主编:马军
北京大学长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