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6年, 2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6-06-15
      

  • 全选
    |
  • 杨玉凤;
    2006, 20(3): 225-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路小平;
    2006, 20(3): 227-227,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朱佳珮;彭宁宁;周月芳;高根娣;朱蔚;罗春燕;
    2006, 20(3): 228-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上海大学生伤害相关行为的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调查方法,选取7所大学的大一~大四学生共1756名学生,进行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各项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在性别、不同家庭情况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同时,12.9%学生在过去1年中曾想过自杀,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经常孤独、抑郁倾向情绪、离家意愿都是自杀意愿产生的危险因素,而男性相对于女性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结论上海市大学生骑车违规现象高于本地中学生,而打架、离家和自杀等相关行为发生率低于中学生,大学时期是各种危害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开展以心理和环境等方面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是纠正其不良生活方式和伤害行为的先决条件。
  • 戴伏英;贾慧丽;曹旭峰;
    2006, 20(3): 232-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移动电话射频辐射对大学生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238名拥有移动电话手机和95名无移动电话手机的大学生以问卷方式对其一般情况、睡眠质量、移动电话手机使用情况等进行调查,并进行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结果移动电话手机使用组简单反应时间中错误反应次数增加,每日使用手机时间与情感反应中的紧张以及视觉的注意分配中错误次数呈正相关。结论说明使用移动电话手机能引起神经行为方面的不良反应。
  • 杨炳丽;姜峰;
    2006, 20(3): 234-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不同血铅水平儿童的感觉综合训练效果,为有效预防儿童异常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30名报名参加感觉综合训练的学龄前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能力评定和血铅测定。结果感觉统合训练能改善儿童情绪稳定及胆小害怕、身体运动协调性、注意力集中,改善率66.7%~83.3%。血铅超标儿童视觉平顺和听觉识别的改善程度显著低于血铅正常的儿童。血铅水平是影响视觉平顺改善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血铅水平超标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效果不如正常儿童,应在训练同时进行驱铅治疗。
  • 张雨;王振军;张维华;
    2006, 20(3): 236-236,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许长琼;
    2006, 20(3): 237-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危重病监护室46例AAD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及分析。结果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率10.09%,其中医院获得性消化道感染占27.33%,AAD占消化道感染的58.22%。第3代头孢菌素、克林霉素较易发生AAD,住院天数、禁食、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手术、抗生素使用时间、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是AAD的危险因素。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避免各种医疗干预措施,缩短住院时间,可以降低危重症患者AAD的发生率。
  • 张磊;肖旭东;霍金芝;万娜;徐崧江;
    2006, 20(3): 240-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医学新生人格特征及其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查表(MMPI)对437名医学新生进行调查,并与非医学新生和MMPI全国大学学历常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医学男生抑郁D、性别指数Mf值显著低于女生(P<0.05或0.01),轻躁狂Ma值显著高于女生(P<0.05)。医学男生校正分数K值显著高于非医学男生(P<0.05),疑病Hs、癔症Hy、性别指数Mf、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Sc值显著低于非医学男生(P<0.05或0.01),医学女生精神状况Pd、轻躁狂Ma、社会内向Si值显著高于非医学女生(P<0.05)。医学新生与全国大学学历常模相比,男女生说谎分数L、精神状况Pd、轻躁狂Ma显著高于常模(P<0.01),男女生诈病分数F、疑病Hs、抑郁D、偏执Pa、社会内向Si值显著低于常模(P<0.05或0.01)。结论医学新生人格特征有别于非医学生和常模,某些人格特征充满矛盾性,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心理辅导。
  • 杨秋凤;林伟;
    2006, 20(3): 243-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寻求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进行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71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收回有效问卷645份(占90.85%)。其中男生281名、女生364名,平均年龄为(20.98±1.22)岁。使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UCLA孤独量表、自尊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结果不同性别、学科、上网条件的大学生在CIAS-R得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AS-R得分与上网时间、压力、社会支持、抑郁、孤独、自尊的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影响网络成瘾量表得分的主要社会心理因素是压力总分、上网条件、支持总分、性别、自尊总分、抑郁总分。结论大学生网络使用程度是众多影响因素的综合效应。
  • 邵昭明;温卫东;谭红;麦灼华;
    2006, 20(3): 246-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佛山市禅城区青少年与意外伤害相关的危险行为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方法,选取区内6所普通中学和职业高中学校的学生2126名,进行知、信、行(KAP)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发现16.4%的中学生在过去一年内曾受到交通事故和别人打架、溺水等意外伤害。在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行为中以学生骑车违反交通规则、步行乱穿马路等危险行为发生率最高,分别为63.3%、33.5%,其次分别为打架行为(19.5%)、到无安全措施的地方游泳(17.4%)和自杀倾向(16.7%)。学生中发生各种危险行为的比例有明显差异,除自杀倾向行为女生高于男生外,其余是男生显著高于女生(P<0.01);步行乱穿马路、骑车违反交通规则等交通安全方面的危险行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中学生显著高于初中学生(P<0.01);在无安全措施的地方游泳方面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初中学生发生率较高,自杀倾向行为高中学生发生率较高,而打架行为则以初中学生发生率较高(P<0.01)。结论青少年中存在许多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行为,应针对青少年的性别、年龄特点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其对意外伤害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
  • 马森;
    2006, 20(3): 248-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方耀华;何秀芳;姜轶;陈静仪;邓雪樱;
    2006, 20(3): 249-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健康促进学校展览教育效果。方法依据WHO倡导的健康促进学校6项要素,自编健康促进学校展览及效果调查表,对广州市8所中学、2所小学共11799名学生观看展览前后进行对照调查。结果中小学生观看展览后,知识和健康的态度取向有提高。小学生组和中学生组在知识方面,后测组得分明显高于前测组,特别是小学生经过观看,知识水平提高较突出。结论观看图文并茂的健康促进学校展览,是进行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
  • 蒋式新;沈蕙;李海;滕臣刚;潘晓群;史祖民;
    2006, 20(3): 251-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青少年不安全骑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青少年安全教育,减少车祸发生,保护青少年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学生自填调查问卷方式,匿名填写。结果男女学生之间双手脱把、攀扶他车辆、追逐打闹和逆行的发生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不同年级学生不安全的骑车行为除追逐打闹外,其他各项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学生成绩较好的,不安全骑车行为较少;成绩较差,不安全骑车行为较多。结论应加强青少年交通安全教育,保护青少年健康。
  • 白金萍;
    2006, 20(3): 252-252,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孙海双;王勇;胡庆成;李萍;
    2006, 20(3): 253-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指导高校教师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和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收录数据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χ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在各年龄组中,中年教师体育锻炼参与率最低,与其他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别;对体育锻炼重视不够、工作和家务繁忙没时间、工作劳累和身体疲倦是制约高校中年教师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结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对教师生活方式的指导,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健康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实效。
  • 宋静;余毅震;李春方;毛柏青;王琳;
    2006, 20(3): 255-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临床阶段七年制与五年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差异,以便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临床阶段236名七年制学生、334名五年制学生进行测试和比较研究。结果临床阶段七年制与五年制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全国正常人群常模差;七年制与五年制学生除强迫症状外,差异无显著意义;临床阶段七年制学生13.5%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结论针对临床阶段七年制学生的心理问题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梁莉;康利;徐蓓;
    2006, 20(3): 257-257,2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潘勇平;储大公;高爱钰;陈海华;
    2006, 20(3): 258-2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郑改云;路虹;田红宇;
    2006, 20(3): 260-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郑州市民办学校教室卫生状况,为学校预防性卫生监督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家GBJ99-86《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5699-85《采光测量方法》、GB5700-85《室内照明测量方法》,现场对郑州市8所在教委注册的民办中小学教室的采光、照明、人均面积等进行测量,并依据GB7793-87《中小学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共监测教室32间,其中,人均面积合格率为100%,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合格率较低。结论郑州市民办学校的教室卫生状况较差,除了人均面积外,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合格率均低于普通中小学校。
  • 房红英;
    2006, 20(3): 261-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解辉;宋文东;于玲;
    2006, 20(3): 262-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凌红;
    2006, 20(3): 263-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韩英娥;朱昭亮;
    2006, 20(3): 264-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林桂珍;李谡翊;陈海华;都兴萍;韩佳;
    2006, 20(3): 265-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宋英明;孙立波;马艳慧;
    2006, 20(3): 266-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赵晓辉;李顺花;
    2006, 20(3): 267-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尹志芬;
    2006, 20(3): 268-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贺州市城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为中小学生营养干预措施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贺州市城区2所小学、3所中学学生进行体格测量和身高标准体质量评价。结果身高上等率为11.8%,下等率为5.9%;体质量上等率为18.0%,下等率为5.1%;营养不良率为23.9%;体质量超标率为6.6%,肥胖率为4.9%。营养不良率和肥胖率存在明显的学段特点,营养不良率中学生显著高于小学生;肥胖率小学生显著高于中学生。结论学生营养不良的高发年龄在中学阶段,肥胖的高发年龄在小学阶段,应抓住学生营养不良和肥胖的高发年龄阶段进行预防和控制。
  • 孟刚;汪春景;张玲;
    2006, 20(3): 270-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庄新中;戴子念;
    2006, 20(3): 271-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丁高香;
    2006, 20(3): 272-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油田中学生营养状况,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营养指导,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法选取油田四所中学1200名初中生,对其1999年和2005年的学生健康体检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营养不良率从1999年的16.98%降至2005年的10.12%,女生营养不良率从24.55%降至12.50%,男生差别不明显;营养过剩显著增高,男生肥胖和体质量超标分别从14.35%、11.54%增至26.11%%、17.86%,女生从7.11%、12.11%增加至11.88%、16.41%。结论油田中学生的营养不良率降低,营养过剩显著增高,说明营养知识存在误区,应合理按排饮食,加强营养教育。
  • 徐岩菊;解正理;
    2006, 20(3): 273-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国庆师;
    2006, 20(3): 274-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本付;
    2006, 20(3): 275-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医学生对结核病(TB)的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教育计划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有关TB的知识(K)、态度(A)和行为(P)调查表,按整群抽样原则抽取大一到大四的医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结果共调查480名学生,其中男生181人,占37.7%,女生299人,占62.3%。化为百分制后K、A、P各类平均得分分别为65.20分、41.25分、49.38分。男女生在态度和行为上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年级和父亲职业对学生认知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医学生对于结核病的认知水平尚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改变其对结核病及结核病人的不当态度及行为。
  • 李丽;
    2006, 20(3): 277-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高正国;曲凡姣;曲飞;姜翠珍;
    2006, 20(3): 278-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随桂英;刘慧;李英娥;王文军;
    2006, 20(3): 280-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济宁市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性观念,为下一步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济宁市二所高校2386名大学生进行现场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济宁市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性质和三大传播途径认识较明确,但对蚊虫叮咬、接吻、共用剃须刀及公共浴池等生活一般接触能否传播艾滋病认识较模糊。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有62.84%的学生希望给予艾滋病患者关心和帮助,但84.52%的人对其存在恐惧心理。在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性观念等方面,男女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结论应根据不同群体制订适合大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措施,培养正确的性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社会责任感,共同抵御艾滋病的侵袭。
  • 江海东;朱惠莲;
    2006, 20(3): 281-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了解惠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营养食品卫生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揭示在营养食品卫生知识、态度、行为方面的不足,为今后惠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养食品卫生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整群随机抽取惠州市6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2年级的学生共3000人,进行营养食品卫生知识、态度、行为等三个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惠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营养食品卫生知识得分为54.2±17.2分,惠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营养食品卫生知识水平与性别、学校、年级等因素有关。不少人有偏食、挑食、进食不专心、喜欢吃煎炸、烧烤或盐腌食品等不良饮食习惯。但大多数学生有良好的营养态度。结论在惠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中加强营养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是必要的。
  • 牟文;
    2006, 20(3): 284-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更好地了解某高校维族与汉族大学生对性病、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为进一步开展性病(STD)和艾滋病(AIDS)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某高校整群选取102名维族大学生、138名汉族大学生进行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调查问卷。结果对STD和AIDS一般知识知晓情况及AIDS的传播途径维族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普遍低于汉族大学生。对获得AIDS知识来源以来自可视媒体、报刊杂志、宣传展览等社会性传播媒介为主。结论应考虑民族因素及学生的知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 张文守;
    2006, 20(3): 286-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大学生禽流感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为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自填式问卷,对宁波技师学院学生1900名进行调查。结果男女生及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对禽流感的认知情况,差异不显著。结论仍有部分学生尚不知道禽流感。禽流感发生后,仍有部分学生去吃路边不洁或半生食物,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应加强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与教育。
  • 赵梅;
    2006, 20(3): 287-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及态度的现状,为学校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沈阳市1所完全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初一至高三年级中随机各抽取2个班级共47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对艾滋病3种传播途径较为了解;但对一些日常生活行为能否传染艾滋病,并不太了解;有84.10%的学生会把知道的AIDS预防知识告诉家人或朋友。结论推广艾滋病知识,普及预防艾滋病方法,加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让青少年学生建立预防艾滋病的健康行为。
  • 王振荣;高正国;曲凡姣;
    2006, 20(3): 289-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忠民;高文荣;白桂芝;
    2006, 20(3): 290-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根方;刘兆国;
    2006, 20(3): 291-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史菊花;
    2006, 20(3): 292-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健忠;
    2006, 20(3): 293-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幼儿教师对幼儿健康教育的认识、态度和需求。为开展好幼儿健康教育提供相关信息。方法对参加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专科函授的部分教师,以及在杭幼儿园的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回收的259份有效问卷中,幼儿健康教育知识知晓总体良好,但心理教育知识不够,幼儿健康教育实践重视程度也不够,幼儿园健康教育开展缺乏统一性。教师关注程度最高的是幼儿心理、安全、情绪、生活方式及体育锻炼。结论被调查教师有良好的认识,以及符合实际的需求;幼儿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加强,尤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健康教育的适宜模式有待进一步研究;幼儿园要为教师学习创造条件。
  • 黄家金;
    2006, 20(3): 295-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万左红;胡卫东;高爱钰;
    2006, 20(3): 296-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包景泊;
    2006, 20(3): 297-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玉宝;彭琼;王刚;黄进展;罗小平;郭亚非;邹秀玉;
    2006, 20(3): 298-2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董淑英;王玲;刘晓静;何保东;
    2006, 20(3): 299-2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武林;唐新华;
    2006, 20(3): 300-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杜大军;崔海霞;
    2006, 20(3): 301-3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宫芳;冯洁;
    2006, 20(3): 302-3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周维侠;
    2006, 20(3): 303-3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梁雁翎;朱文华;刘华平;
    2006, 20(3): 304-3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莹;庞瑞荷;
    2006, 20(3): 305-3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大学生休、退学病因,为改进高校医疗服务、减少大学生因病休、退学率提供思路。方法对中国民航学院近11年来在校学生因病休、退学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4~2004年我院学生因病休、退学率为5.26‰,男生为6.07‰,女生为3.34‰,休、退学学生以一、二年级学生为主。男生因病休、退学率高于女生。造成学生休、退学的病因以精神心理性疾病、传染性疾病为主。结论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卫生保健和传染病防控工作,以降低大学生因病休、退学率。
  • 李建生;刘新庆;甘木兰;
    2006, 20(3): 306-3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牛丽霞;胡延娟;陈士玉;
    2006, 20(3): 308-3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侯立君;崔继烨;王智慧;
    2006, 20(3): 309-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然新;
    2006, 20(3): 310-3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黄素珍;
    2006, 20(3): 313-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广西百色市右江区中小学生龋患现况,为今后开展龋病防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右江区2所中学、2所小学共4327人,按照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说明及技术规范要求,对健康体检资料中有关龋患现况的部分进行统计。结果龋患率为51.35%、龋均1.40、患者龋均2.73、充填率17.58%。在不同学习阶段,小学生龋患率、龋均均高于中学生,而充填率却低于中学生。在年级分布上,龋患率以小学二年级为最高,以后逐渐降低。结论因地制宜采取综合防龋措施,使中小学生的龋齿防治工作制度化、系统化、网络化,更好地控制龋病的流行。
  • 赵燕华;荆国红;
    2006, 20(3): 314-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原建慧;平卫伟;胡建平;
    2006, 20(3): 315-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女职工妇科疾病患病情况,掌握当前妇女发病趋势,研究对策。方法对239名已婚女职工按照统一制订的普查表格询问、登记、进行妇科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对常见妇科病分年龄段进行比较分析,并将10年的普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女职工妇女常见病检出率为46.86%,各疾病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乳腺囊性增生、慢性宫颈炎、子宫肌瘤、卵巢肿瘤、阴道炎。乳腺囊性增生和慢性宫颈炎以31~40岁组为高发人群,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检出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加强妇科肿瘤、乳腺疾病的防治工作,注重妇女更年期保健,提高妇女的身心健康水平。
  • 王广丽;张颖;
    2006, 20(3): 316-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红;
    2006, 20(3): 317-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血糖、血脂及体质指数的影响。方法2000~2004年在我院就诊的患者,符合糖耐量低减(IGT)、肥胖、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停用影响血脂、血糖和体质量的药物,并予生活干预和适当运动3个月后服二甲双胍500mg3次/d,连用3个月,观察用药前后的血糖、血脂及体质量变化。结果用二甲双胍治疗后,患者的血糖下降最明显,其次是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H-C),但对高密度脂蛋白(HDL-C)影响不大,体质指数(BMI)也有所下降。结论二甲双胍适用于肥胖型伴有高脂血症的糖耐量低减患者。
  • 邱开封;吴杰;宋建新;杜世新;
    2006, 20(3): 318-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V-Y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V-Y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75例共90指,术后配合适当功能锻炼。结果手指末端的缺损全部修复成功,随访6~15个月,皮瓣全部成活,指端外观良好,质地柔软、耐磨,无触痛。结论V-Y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是可取的,简单安全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当然亦有其局限性。
  • 杜琳;许燕;
    2006, 20(3): 320-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将55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入院即刻和入院后1、3、7、10d记录12导同步心电图,观察分析2组AMI患者不同时期QTd的变化。结果AMI发病时QTd即增高,发病24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曲美他嗪组QTd在3d时比对照组显著降低,7d时最明显。结论AMI早期QTd增加,并呈动态演变。曲美他嗪能明显降低AMI早期QTd,而QTd降低可能为曲美他嗪对AMI有益作用的可能机理。
  • 徐白燕;
    2006, 20(3): 321-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孟春静;宿长军;刘煜;
    2006, 20(3): 322-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前后睡眠呼吸暂停的状况,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50例不同类型脑血管病住院患者,复习病史和临床观察患病后的状况,分别采取不同措施。结果70%患者有打鼾、憋气病史,89%有白日瞌睡现象。入院后41例(82%)患者1~7d内睡眠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低通气或呼吸暂停,平均69s,每夜平均发作次数85次。分别采用不同措施均得到有效的治疗。结论积极预防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脑血管病发病后OSAS应积极采取处理措施。
  • 林琳;
    2006, 20(3): 323-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黄美荣;龚金山;
    2006, 20(3): 324-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持续冷敷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疗效。方法选择门诊患者17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8例,于伤后24h内用弹力绷带固定后,用冰袋持续冷敷6h;对照组(B组)74例,于伤后24h内用冰块冷敷15min,然后用弹力绷带固定。结果持续冷敷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疗效显著,有效率100%。结论踝关节扭伤患者急性期持续冷敷治疗有利于减轻局部水肿,缩短康复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王超;窦文军;刘刚;
    2006, 20(3): 325-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碧兰麻在拔牙术中的麻醉效果及方法。方法随将门诊患者分为试验组(碧兰麻麻醉),对照组(2%利多卡因麻醉),试验组用局部浸润麻醉,对照组除下颌后牙用阻滞麻醉外其余用浸润麻醉。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的麻醉效果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下颌前牙区,麻醉效果Ⅰ级试验组多于对照组,下颌后牙区试验组麻醉效果Ⅱ级多于对照组,因判断效果Ⅰ、Ⅱ级均为显效并可顺利拔牙。结论拔牙术中碧兰麻浸润麻醉效果肯定,不论上颌牙下颌牙均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同时患者心理压力减轻,注射时痛苦减少,麻醉并发症减少,麻醉范围局限。故临床上为理想的拔牙麻醉剂。
  • 钟冬梅;
    2006, 20(3): 326-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重症乙型肝炎并发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对1例重症乙型肝炎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检测及HBV-DNA结果进行分析,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患者住院5周后各项生化检测正常,功能恢复出院。结论注意乙肝与糖尿病两者在治疗及护理上的互相矛盾,两者兼顾,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改善预后。
  • 全小青;吴倩华;
    2006, 20(3): 328-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牟晓玲;汪坤秀;
    2006, 20(3): 329-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蒲陶菊;杲强;
    2006, 20(3): 330-3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吴宇红;
    2006, 20(3): 331-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钱瑰丽;王超英;
    2006, 20(3): 333-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安营;孙德学;
    2006, 20(3): 334-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建霖;
    2006, 20(3): 337-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仇锦珠;
    2006, 20(3): 338-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汝仙;
    2006, 20(3): 339-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编:马军
北京大学长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