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5年, 1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5-08-15
      

  • 全选
    |
  • 刘宝林
    2005, 19(4): 331-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唐小妹,周爱庆,吴素萍,周新红
    2005, 19(4): 333-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段佳丽,刘峥,任振勇,庞星火,赵锐,时颖,韦萧,李晓梅,黄佳伟
    2005, 19(4): 334-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掌握现阶段北京市居民的体质状况,了解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北京市卫生防病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2002年9~11月对北京市18个区县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进行现况调查。本文分析其中身高、体质量等生长发育指标。结果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身高发育稳中有升,体质量增长明显;身高突增开始年龄女生为9岁,男生11岁;18岁以上成人身高、体质量等生长发育指标比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北京地区数值分别增长了0.39~1.11cm、2.32~3.37kg,城乡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北京市居民营养状况比10年前有明显提高,卫生防病与营养改善工作效果显著。
  • 徐凌峰,徐淑云,代美玲
    2005, 19(4): 340-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晶琦
    2005, 19(4): 341-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大学生儿童期躯体情感虐待的发生情况,探讨儿童期躯体情感虐待经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对北京某大学391名学生就儿童期羞辱、体罚(不包括打)、限制活动、严重挨打、用器械严重打等躯体情感虐待经历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总的看来,56.3%的学生16岁前曾经历过或羞辱或体罚或挨打或限制活动。18.9%有过严重挨打(包括用器械严重打)的经历。儿童期有严重躯体情感虐待经历的学生,其躯体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症状因子分≥1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儿童期躯体情感虐待经历的学生。结论研究提示,中国儿童期羞辱、体罚、挨打等躯体情感虐待问题常见,儿童期严重躯体情感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明显相关。应重视儿童虐待的干预研究。
  • 王芳,吴晓丽,沈玉林,王惠凤
    2005, 19(4): 345-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小学民工子女的自我概念、行为问题及其自我概念与行为问题的相互关系。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问卷(CBCL)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分别测查,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小学民工子女的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25.5%,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白我概念总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行为因子性别差异显著。绝大部分自我概念因子和自我概念总分和行为问题各因子显著相关。结论部分小学民工子女存在行为问题;自我概念也许是影响小学民工子女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 郭东,姜海洋,谭明波,徐胜美,张黎,王固新
    2005, 19(4): 348-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包皮组织中aActin的表达规律。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98例3~25岁男性包皮组织中Actin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15岁前男子包皮表皮细胞中aActin的表达水平较高并保持恒定,包茎和单纯包皮过长的aActin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15岁后单纯包皮过长的表皮细胞中的aActin表达明显下降,也较同年龄组的包茎明显降低。结论性成熟前男子中包皮表皮细胞中aActin的表达水平较高,可能是一种参与男子外生殖器发育成熟的重要因素。
  • 周芬,冯成志
    2005, 19(4): 351-3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由童辉杰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应付效能量表进行了心理测量学信效度的检验。方法采用童辉杰教授编制的量表对198名中学生进行测试并作信度、效度检验。结果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自编的效能量表具有较高的构想效度数值;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44,各维度的α系数均在4180以上,具有较好的信度。结论结果表明本量表具有一定的信度、效度,可以用来评估中学生的应付效能情况。
  • 方琳丽,杨建鑫,李俊雄,林琛,王鲁华,关楚文
    2005, 19(4): 354-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早期明确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最佳组合。方法选择35例骨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102例原发性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用酶法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用麦胚凝集素法检测血清骨性磷酸酶(B-ALP);用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进行全身核素骨显像的同时,测定血清ALP、B-ALP。结果102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率62.8%,其中单发灶21.8%,多发灶78.2%;实验组和对照组ALP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ALP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多发灶骨转移患者ALP、B-ALP浓度明显高于单发灶患者(P<0.01);B-ALP>20U/L时,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同时测定血清B-ALP有助于明确恶性肿瘤患者核素骨显像异常表现的病变性质,可提高早期骨转移的诊断率和诊断符合率。
  • 杨才根
    2005, 19(4): 356-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玉超,李文梅,李君,武砚斐,郭颖兰
    2005, 19(4): 357-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南阳市10~24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现状和流行趋势。方法2004年11月~12月,采取多阶段抽样方法,从南阳市城区31所初中、高中、中专、综合性大学中抽取16所学校各年级学生4208名,进行集体问卷调查。结果1个月内喝汽水≥1次/d、7d内喝牛奶≤1杯/d、不吃早餐1次以上、偏食的学生分别占9.3%、19.7%、30.9%、39.6%;25.7%的学生过去1年打架1次以上,58.1%的学生常感到孤独,1年内有自杀意念、计划和试图自杀的学生分别占24.9%、6.8%和1.9%,34.7%和6.2%的学生1年内有离家出走意念和尝试出走;有吸烟和饮酒史的学生分别占44.6%和78.3%,初次烟龄和酒龄小于10岁的学生分别占11.1%和16.5%,二项中高中和初中生分别为最高,即12.6%和19.2%,有吸毒史的学生占0.4%;过去1个月内步行和骑车违反交通规则的学生分别占70.1%和58.7%,过去1年内到非安全场所游泳的占14.8%;过去7d内玩游戏和上网≥4h/d的学生分别占5.0%和4.7%,有赌博史的占17.5%,过去1年内观看色情书籍和制品的学生占21.0%,高中以上学生有性行为史的占6.1%,有3.0%的大学生怀孕或使他人怀孕。结论南阳市10~24岁青少年中健康危险行为问题突出,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干预。
  • 刘吉,徐丹,刘爱萍,刘建蒙
    2005, 19(4): 361-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和比较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比较优裕的学生群体中男女生低体质量和肥胖流行情况。方法2004年10月采用自填问卷方式对北京市某重点中学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了现况调查,获得有效样本353例。一月后又根据该校医务室同年10月的体检记录,核实了78名学生,两次身高和体质量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98。采用全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体质量指数(BMl)的第10百分位数判断低体质量,采用中国学生BMI体质量超标和肥胖筛查标准判定体质量超标与肥胖。结果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80%多在大专以上,职业以干部或教师为主。男女生低体质量检出率分别是6.2%和11.6%(P=0.10,把握度=0.43);体质量超标检出率分别为13.0%和3.9%,前者是后者的3.3(95%CI∶1.52~7.48)倍;肥胖检出率分别是10.3%和3.4%,前者是后者的3.0(95%CI∶1.27~7.26)倍。调查还发现19.8%的男生和33.8%的女生曾有过减肥经历(P<0.01);根据BMI判定标准,44.9%的自认为肥胖的男生被判为体质量超标或肥胖,而女生该比例却降为13.7%(P<0.01)。结论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比较好的男生群体肥胖问题尤显突出,而女生群体低体质量问题更值得关注,与追求“形体美”有关的减肥经历可能是导致女生低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 王新峰,王猛,张训其,李咏梅
    2005, 19(4): 364-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史小力,李兰萍,张劲东
    2005, 19(4): 365-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掌握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异常发生比率,寻找帮助家庭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方法。方法以萍乡高等专科学校115名家庭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统计得出115名家庭贫困大学生9个方面的因子和均分,以及心理异常发生比率,分析研究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结果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异常发生比率很高: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全国青年常模;男、女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差异。结论家庭贫困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卫生问题的重要原因,家庭贫困甚至比学业受挫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还大,应关注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并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 陈芬,杨小玲
    2005, 19(4): 368-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增强高校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防范意识。方法对学校1998~2004年10起在校大学生自杀事件进行回顾分析,对自杀未遂者进行追踪随防。结果6例死亡,为理智型自杀;4例自杀未遂,为寻求关注型、威胁型。结论对自杀高危人群进行及时评估是预防自杀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预防自杀的根本。
  • 史莲萍,寇增强
    2005, 19(4): 370-3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应用大学生适应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个人及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对426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测试,在SPSS11.50的支持下作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大学生适应因子与父母情感温暖因子、父母亲惩罚严厉因子、父母亲拒绝、否认等因子显著相关,其中母亲情感温暖因子、父亲过度保护因子、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联系程度、母亲拒绝否认因子、母亲教育程度等6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大学生适应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密切。
  • 姚秀芬
    2005, 19(4): 372-3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范新宇,潘宝骏
    2005, 19(4): 373-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戴子念,靳爱华,薛峰
    2005, 19(4): 375-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军,安晓红,林敬德
    2005, 19(4): 376-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徐州市区0~19岁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为制定伤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徐州市1989~2003年伤害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徐州市区0~19岁儿童青少年伤害平均死亡率为13.86/10万,男性高于女性(P<0.01)。前四位死亡原因依次为机动车交通事故、淹死、自杀和意外中毒。伤害死亡率随年份的增长总体呈下降趋势。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为34662.5年,YPLL标化率为11.15%。结论伤害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是1~19岁组儿童的首位死因,应加强对儿童伤害死亡的预防,减少伤害的发生。
  • 谢张伟
    2005, 19(4): 378-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赵光,白智泳,杜玉霞,李健梅,刘媛媛,袁宝强,耿德勤
    2005, 19(4): 379-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了探讨小学生行为问题和情绪障碍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对照与多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工具为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自编的行为情绪影响因素调查表对徐州市城区四所小学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结果发现行为问题和情绪障碍小学生58人,检出率为12.31%,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集中出现的儿童行为问题有多动、分裂样、攻击性行为、社会退缩。骄惯、任性、缺少锻炼现象较普遍。结论儿童行为问题和情绪障碍为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影响小学生行为和情绪障碍的主要因素可能为:孩子与父母间不良的依恋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差、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家庭养育方法不当等。减少和预防儿童行为问题和情绪障碍的发生必须重视提高父母素质和改善家庭精神环境的作用。
  • 王士荣,殷晓梅
    2005, 19(4): 381-3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在校医院门诊进行直接问卷调查,利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5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别,不同的性别对艾滋病的认知的差别有显著意义。结论鉴于这种情况,积极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能帮助大学生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 陈素仙
    2005, 19(4): 383-3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郝广荣,夏兰,李军
    2005, 19(4): 384-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学生宿舍微小气候与疾患现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对629名学生宿舍三个监测点进行现状调查。结果疾患总感染率为35.26%,其中城镇与乡村学生的疾患总感染率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男生与女生的疾患总感染率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1995年与2004年学生的患癣症及病毒性疱疹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其他疾患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宿舍内良好的微小气候和健康教育,有利于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
  • 赵万怀,黄永军
    2005, 19(4): 386-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万琼,张先松
    2005, 19(4): 387-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湖北省中小学学生的形态、机能及肥胖现状。方法用测量法及数理统计法对湖北省中小学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湖北省城乡中小学男生及乡村小学女生的形态发育状况、身体充实程度较四年前显著增长,乡村学生的形态发育状况有所改善。中学女生的身体机能发展状况好于男生,上世纪末“中小学学生身体机能明显下降”的趋势已得到控制。结论城、乡高中学生及城区初中女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均高于2000年全国相对应学生超重及肥胖的检出率,尤其是城区高中男生。作者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 张峰,周生玉
    2005, 19(4): 389-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周红
    2005, 19(4): 390-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静,吕英,江海
    2005, 19(4): 391-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林秀莲
    2005, 19(4): 392-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学生的营养状况,对营养异常学生进行防治指导。方法根据学生的身高、体质量测量结果,采用“1995年全国学生7~22周岁身高标准体重”为评价标准。结果2003年的营养不良率、体质量超标率、肥胖率高于1994年,营养不良率女生高于男生,体质量超标率、肥胖率男生高于女生。结论要避免营养异常的发生,就要加强营养和健康知识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加强膳食营养平衡指导。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参与。
  • 闫小波,沈文秀,王爱娜
    2005, 19(4): 393-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赵丽娜,沈爱军,江玉梅,陈广昭
    2005, 19(4): 394-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玉强,王培杰,许学水
    2005, 19(4): 395-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马玉明
    2005, 19(4): 396-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戎爱兰
    2005, 19(4): 397-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袁克俭,李双,王莎
    2005, 19(4): 398-3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54名高校教师进行测量并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结果观察组中人际关系、抑郁、焦虑3项因子得分与常模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意义(P<0.01),躯体化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校、教师均应予以重视。
  • 刘彦平,魏昕
    2005, 19(4): 399-3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赖秀英
    2005, 19(4): 400-4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广东省河源市地区青少年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状况、知识来源及行为态度。以指导当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以问卷形式进行,采用普查的方法。结果学生掌握了艾滋病的一些基本的知识,但对艾滋病的认识与行为和态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来自于城镇的学生认知水平较高。结论应加强对青少年艾滋病宣传教育。
  • 屈建锋,张国炎
    2005, 19(4): 401-4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薛丽云
    2005, 19(4): 403-4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晓珊
    2005, 19(4): 404-4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吕爱华,田垒,杨翼风,张旭光,王迎伟
    2005, 19(4): 405-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吴艳,张晓琳
    2005, 19(4): 406-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宁,潘翠宝
    2005, 19(4): 407-4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吴婉珍
    2005, 19(4): 408-4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高职称教工健康状况,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方法收集高职称教工体检资料。结果596名高职称教工中血脂异常为31.20%,高血压为17.95%,脂肪肝为13.26%,高血糖为7.55%。结论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指导他们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健康水平。
  • 董瑜
    2005, 19(4): 409-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学校控制结核病流行与传播的有效措施。方法采取规范化管理模式控制结核病即:查治结核病人;把住新生入学关,结素试验强阳性者预防服药;加强学校结核病知识健康教育;改善校舍条件定期通风消毒。结果采取规范化管理模式前后7年结核病累计发病率分别为2.29‰、0.27‰,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结论该方法是学校控制结核病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 白玉萍,吴立新,高红霞,刘桂香
    2005, 19(4): 411-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吴乃春
    2005, 19(4): 412-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谭树林,谭亮
    2005, 19(4): 413-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明,马军
    2005, 19(4): 414-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赵春,张雪辉,周建于,王琦
    2005, 19(4): 415-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靖
    2005, 19(4): 417-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雷耀中,崔增宾
    2005, 19(4): 418-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马芳莲,许素珍,李作良
    2005, 19(4): 419-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文正青
    2005, 19(4): 421-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0例临床资料完整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0例共检出318个血肿,有233个血肿位于基底节及丘脑(占73.3%),199个血肿呈肾形或类圆形(占59.2%),201例血肿周围出现水肿带(占67.0%),107例血肿破入脑室系统(占35.7%)。结论CT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除了直接显示脑内血肿的位置、大小、数目及范围外,还可观察其动态变化,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 姚零陵
    2005, 19(4): 423-4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谷艳钗,常渭琴,陈庆香
    2005, 19(4): 424-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艳荣
    2005, 19(4): 425-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解正育
    2005, 19(4): 426-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梅
    2005, 19(4): 428-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东云
    2005, 19(4): 429-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范秀兰
    2005, 19(4): 430-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艳宏,刘爱武
    2005, 19(4): 431-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潘银莺
    2005, 19(4): 432-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宏
    2005, 19(4): 433-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阮青
    2005, 19(4): 435-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黄晓音
    2005, 19(4): 436-4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戴嘉君,李尔
    2005, 19(4): 438-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韩秀云
    2005, 19(4): 439-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英杰,李可欣
    2005, 19(4): 440-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编:马军
北京大学长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