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5年, 1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5-02-15
      

  • 全选
    |
  • 刘文龙,武丽杰,乔曼丽,卢欣荣,李丽,吴汉荣
    2005, 19(1):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订适合于黑龙江省儿童的数学能力测试量表及其参照常模。 方法 采用德国海德堡大学《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翻译修订版 ,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庆市、绥化市市区及农村 6所小学 1~ 5年级共 132 0名学生进行测试。 结果 制订出的常模分半信度、复测信度、同质性信度 (内部一致性系数 )及效度均达到测量学标准。 结论 该量表适合于黑龙江地区小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 ,可为临床计算障碍儿童的筛查提供依据。
  • 2005, 19(1): 3-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霍金芝,陶佩生
    2005, 19(1):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超重 (含肥胖 )与A型行为及脑力工作能力的关系。 方法 现场测量扬州市 4 4 2名中小学生的身高和体质量 ,并以身高标准体质量指标判定超重和肥胖。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该群体的A型行为倾向、学习等级、学习时间、学习自主性和脑力工作能力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A型行为特征及其TH倾向 ,超重组与正常体质量组无明显差别。CH倾向 ,男生超重组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学习时间 ,女性超重组少于正常体质量组。脑力工作能力的 3个指标 (阅读数、错误数和IMC) ,女性超重组均低于正常体质量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等级方面两组均无明显的区别。 结论 A型行为中的CH因子与超重有一定的关联。超重学生无明显的学习落后。女性超重学生脑力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特点 ,学习状态下 ,表现出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相对较低 ,内抑制相对较高。
  • 龙卫红,黄红,张禄宏
    2005, 19(1): 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钱书虹,钱庆文,王诗瑾
    2005, 19(1): 7-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郑州地区医学生血液 12种物质昼间变化规律 ,为医学科研、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观察对象为郑州市医学专科学校学生 30例 ,年龄 18~ 2 0岁。第 1次样本为晨 8时空腹静脉采血 ,后按规定时间至 17∶0 0 ,在 9h内共采取血样 13次。采血间隔时间观察对象在原地坐位休息 ,12∶0 0午餐按规定能量统一供给。测定血清总蛋白 (TP)、白蛋白 (ALB)、γ -谷氨酰转移酶 (GGT)、门冬氨酸转移酶 (AST)、N -乙酰 - β -D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肌酸激酶 (CK)、乳酸脱氢酶 (LD)和钾 (K)、钠 (Na)、氯化物、钙 (Ca)与无机磷 (P)等 12种物质浓度或酶活性 ,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昼间 9h内血液物质的时间与浓度或酶活性曲线出现双峰的有TP、ALB、AST、NAG、LD和无机离子K、Na、Ca、P等 ;显示单峰的为GGT和氯化物 ;血清CK活性水平无明显变化。 结论 除血清CK外 ,其他 11种物质具有昼间节律性 ,此结果为医学科研和诊断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依据。
  • 林祥田
    2005, 19(1): 1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迎修,王淑荣,张朋才,段德水
    2005, 19(1): 1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体脂含量与运动素质的关系。 方法 随机抽取 7岁健康儿童男女各 10 0人 ,测量肱三头肌和肩胛下角部皮脂厚度 ,推算体脂比。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肺活量、5 0m跑、立定跳远、斜身引体 (男 )、一分钟仰卧起坐 (女 )、立位体前屈、5 0m× 8往返跑等形态、机能和素质指标。参照《中国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方法及标准》进行体质综合评价。结果 体脂比与身高、体质量、体质量 /身高指数、血压、肺活量均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男生体脂含量与速度、耐力、下肢爆发力、身体柔韧性素质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1) ,女生体脂含量与耐力和身体柔韧性素质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5 ) ,体脂含量与男生体质标准分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1)。 结论 体脂含量增加对身体素质发展不利。
  • 雷晓梅,何宏灵,杨玉凤
    2005, 19(1): 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西安市部分中学生在SARS流行期间的心理状态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干预出现的各种情况。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SARS心理行为及应对方式问卷 ,分析中学生们在此期间的行为和感受以及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全部数据采用F检验。 结果 资料完整的 10 83份中 ,高中生 5 89名 ,初中生 4 94名 ;汉族学生 84 0名 ,回族学生 2 4 3名 (全部为初中生 )。中学生们存在抑郁、恐惧、强迫焦虑、疑病、神经衰弱等心理障碍 ,尤其是恐惧和强迫焦虑得分较高。 5类因子中强迫焦虑、疑病男女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均为男高于女 (P <0 .0 1) ;神经衰弱回族高于汉族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高中生与初中生比较各类因子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均 >0 .0 5 )。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汉族高于回族 ,高中生高于初中生与初中生差异均有非常的显著意义 (P均 <0 .0 0 1)。 结论 SARS流行期间 ,中学生们的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社会及教育部门应重视这一现象 ,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 ,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 宋大为,李岩,徐飞
    2005, 19(1): 17-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大连学生皮褶厚发育状况及与身高、体质量、胸围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体测量学方法 ,对大连 12 75名 (男 6 30 ,女 6 4 5 ) 7~ 18岁学生肱三头肌部皮褶厚、肩胛下角部皮褶及体脂发育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 大连女学生皮褶厚发育曲线呈增加趋势 ,而男学生皮褶厚发育曲线呈“V”字型 ,青春期最薄。 2 0 0 0年大连各年龄组男女学生皮褶厚均比 1995年的厚 ,体脂含量也明显增加。肱三头肌部皮褶发育良好 ,体质增强明显。
  • 张颖,吕景云
    2005, 19(1): 19-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军,高希宝,孙淑爱,张先慧,马俊凤,马志庆,赵文华
    2005, 19(1): 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轻度精神发育迟滞儿童体内铅、镉的负荷水平及其对儿童智力的影响。 方法 用学习成绩、智商测验及测定血、尿中铅、镉含量等方法 ,进行儿童智力发育和铅、镉水平关系的调查。结果 实验组儿童血铅均值为 1.39μmol/L ,对照组为 1.0 4 μmol/L ,二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相关分析表明 ,血铅水平与儿童智商总分、操作智商、语言智商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P均 <0 .0 5 )。实验组儿童尿铅均值为 1.4 1μmol/L ,对照组为 1.12 μmol/L ,二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实验组儿童血镉均值为 0 .5 7μmol/L ,对照组为 0 .38μmol/L ,实验组血镉水平高于对照组 ,但二者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结论 血铅与儿童智商呈负相关关系 ,而血镉、尿镉与智商无相关性。
  • 朱强,王瑛,艾合买提,杨涛,冯领霖
    2005, 19(1): 2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师范大学 (新师大 )学生与青岛师范大学 (青师大 )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特点 ,为师范大学的管理、教育和心理健康引导提供依据 ,提高少数民族师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造福地区未来教育。 方法 应用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对新疆师范大学 813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并与青岛师范大学大学生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新师大学生各量表分的性别差异、与常模比较的差异、与青师大大学生的差异规律一致。但新师大男女学生情绪稳定性低于青师大学生 ,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而青师大男生的掩饰性较强 ,比较新师大的男生差异有极显著的意义 (P <0 .0 1)。通过新师大南、北疆地区的学生个性维度比较 ,发现南疆地区的男女生在P量表分上存在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而新师大学生个性维度在生源和专业方面差异没有显著意义。 结论 宗教文化、性别和地域经济对维吾尔族大学生的个性存在较显著的影响 ,提示教育工作者及校医对少数民族师范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应针对性别、宗教文化背景和地域特点有目的的进行心理健康引导、管理教育。
  • 张庆杰,管恩兰,丁树栋
    2005, 19(1): 2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吉华平,王玉邦,尤华,周春锋,顾更生,王坚,李林
    2005, 19(1): 2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学校 -学生 -家长途径进行肿瘤健康教育 ,提高社区居民的防制肿瘤意识和知识水平 ,改变不良的行为预防肿瘤。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海安县 1所小学和 1所中学的部分学生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 ,健康教育前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 共回收有效家长调查问卷 10 77份 ,(教育前 5 4 3份 ,教育后 5 34份 ) ;2 0项肿瘤相关知识中 17项的正确回答率均是教育后高于教育前 (P <0 .0 1) ;78%的居民重视癌症的一级预防。 结论 对在校学生进行肿瘤健康教育再通过他们对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是一项较好的预防恶性肿瘤的措施。
  • 张宏侨,孙桂菊,杨瑾
    2005, 19(1): 27-28,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青少年掌握性知识现状 ,以及青少年的性行为、态度。 方法 对江苏某艺术学校全体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结果 青少年的性知识掌握不全面 ,甚至是错误的 ;性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 ,反映在性态度的不成熟和不良的性行为。 结论 充分了解目前青少年的性知识、性态度和性行为对设计良好的干预项目极有帮助 ,青春期性教育是全社会均应关注的社会焦点。
  • 陈光英,李亚萍,张林生
    2005, 19(1): 29-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肾结石的发生与性别、年龄、饮水量、饮食的关系。 方法 分别于 2 0 0 0年、2 0 0 2年对粤西两所高校教师进行肾脏B超检查 ,同时给受检者发放保健处方 ,对有症状者进行综合治疗。 结果  2 0 0 0年、2 0 0 2年肾结石患病率分别为 12 .71%、9.18% ,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一般人群 ;男性患病高峰年龄由 4 1岁以上 ,推迟到 5 1岁以上 ,女性绝经后为患病高峰 ;男性患病明显高于女性。肾结石与性别、年龄、饮水量、饮食相关 ,而以饮水量、饮食关系密切。 结论 知识分子群体为肾结石高发人群 ,尤其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妇女 ;每日多饮水 ,控制高蛋白饮食和甜食 ,禁食菠菜可减少肾结石的发生。
  • 艾文静,倪宁,陈立红
    2005, 19(1): 3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腹部肥胖者动态血压的变化情况。 方法 对 2 9例腹部肥胖者与 8例对照及 10例高血压治疗中腹部肥胖者进行诊室血压测定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2 4hABPM)。结果 腹部肥胖组 2 4hDBP、白昼DBP与高血压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 ;腹部肥胖组 2 4hSBP、白昼SBP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 ;腹部肥胖组和高血压组的 2 4hDBP负荷 ,大于SBP负荷 ;腹部肥胖组的血压负荷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 在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中发现 ,所谓临床血压正常时 ,腹部肥胖引起的血压升高可被早期发现。高血压伴有腹部肥胖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 ,应进行膳食治疗。
  • 陈昕,刘雪楠,史玉玲,王亚军
    2005, 19(1): 3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严光伟
    2005, 19(1): 3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家长性知识及对性教育的态度 ,探讨青春期性教育在我国的必要性、可行性。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有关学生青春期性教育问卷 ,对 36 8名青春期学生的家长进行了调查。 结果  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缺少基本生殖健康知识及预防性病 /艾滋病知识。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家长性知识得分明显高于其他文化程度的家长。 84 .5 %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向青少年开展性教育 ;但仍有 30 .2 %的家长认为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可能会诱导过早的性行为。结论 青春期性教育在我国是可行的 ;在对青春期学生进行性教育时要注意适时、适量和适度原则 ;应重视对学生家长普及基本的性生理卫生知识和预防性病 /艾滋病知识教育。
  • 赵月珍,马鹰
    2005, 19(1):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幼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为幼儿师范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对 2 6 6名幼师低年级段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结果 所测查的学生中 ,5 7.89%的学生处于正常焦虑水平 ,另有 4 2 .11%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异常。心理偏常的检出率较高 ,但具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比例非常低。与同年龄段的高中生相比 ,幼师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并不在学习上 ,而集中于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上。从总体上看 ,大专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一年级新生。 结论 学校应对幼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重视和加强 ,但不宜夸大 ,应有针对性。
  • 张娟,李香业,魏学杰
    2005, 19(1): 3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蒋励,付舒礼
    2005, 19(1): 4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爱丽
    2005, 19(1): 4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牛丽霞,陈士玉,张秀娥
    2005, 19(1): 4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莫桂姮,袁湘意,尹志芬
    2005, 19(1): 4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揣莘桂,左文英,王学礼
    2005, 19(1): 4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高爱钰,潘勇平
    2005, 19(1): 4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贾静,庄华
    2005, 19(1): 46-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沈阳医学院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 ,为全面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方法 运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 ,对 4 34名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大学生总体健康水平良好 ,健康结果发展较均衡 ;不同性别间大学生 12个健康指标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或P <0 .0 5 ) ;城郊大学生 4个健康指标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或P <0 .0 5 )。 结论 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与大学生生理发育、社会经济发展、认知能力、文化、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影响因素有关。
  • 周爱庆,陈万庚,唐小妹
    2005, 19(1): 48-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施永辉,张春之,汤伊妮,周咏萍,凌志强,曾庆繁,朱炳胜
    2005, 19(1): 4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菲菲,周小军,汪华杰,章美娟
    2005, 19(1): 5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席庆兰,杨育林,魏霞,徐留臣,闫静弋
    2005, 19(1): 5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商明绚
    2005, 19(1): 5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秀玲,解丽丽,李宝珍
    2005, 19(1): 55-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钦满,范永正,杨新敏
    2005, 19(1): 5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文萍
    2005, 19(1): 57-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健敏
    2005, 19(1): 58-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娟
    2005, 19(1): 5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方红
    2005, 19(1): 6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任向民
    2005, 19(1): 6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曹智群
    2005, 19(1): 6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云富,张健忠
    2005, 19(1): 6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于爱君,刘安平
    2005, 19(1): 6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许瑾娣
    2005, 19(1): 66-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宁,沈明珠,吴叶,张之
    2005, 19(1): 67-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曹天晓,薛甫
    2005, 19(1): 69-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玉萍,刘岚,田麦芳
    2005, 19(1): 7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伟庆,邹响芝
    2005, 19(1): 7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黄东红
    2005, 19(1): 7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立霞
    2005, 19(1): 73-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窦茂林,马小林
    2005, 19(1): 7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万琼
    2005, 19(1): 75-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寻湖北省大学生在 1985~ 2 0 0 0年 15年间体质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 ,为行政部门制定大学生健康促进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资料分析法、数理统计法。 结果 湖北省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及各评价指标并未随时间的推移而提高 ,2 0 0 0年男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总体由良好降到了及格水平 ,女大学生的总得分也较 1995年有所下降 (略高于良好水平的下限 ) ;男、女大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总体呈下降趋势。 结论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与他们在校期间体育锻炼不足、缺乏自主锻炼意识和主动性有关。
  • 梁雅梅,樊霞,白莉莉
    2005, 19(1): 77-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周爱萍,张婷,袁妍,李枫
    2005, 19(1): 78-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巧媛
    2005, 19(1): 80-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医学生群体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学校艾滋病教育的现状 ,为探讨有效的教育模式 ,有针对性的在医学高等院校中开展艾滋病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定量调查 (调查表调查 )与定性研究(专题与选题小组讨论 )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医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 ,医学生所学的专业与他们掌握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多少并没有直接关系。 结论 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艾滋病教育 ,应大力实践参与性教育和同伴教育的方法 ,探讨医学院校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
  • 陈芳
    2005, 19(1): 8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袁克俭,彭斌
    2005, 19(1): 83-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霍建勋
    2005, 19(1): 8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素英,王秀霞
    2005, 19(1): 85-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康荣芹,杨力红,张永光,赵桂英,陈红艳
    2005, 19(1): 87-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胡润根,孙爱兰
    2005, 19(1): 88-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兆勤
    2005, 19(1): 8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贾敏,梁建忠
    2005, 19(1): 9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老年 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与血糖、血脂、血尿酸等因素的关系。 方法 对 38例老年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糖尿病组 )和 5 2例非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对照组 )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糖尿病组发病时无胸痛者多 ,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感染比例高 ,病死率高 ,预后差。二组血压、血脂、血尿酸水平的差异均有 (极 )显著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结论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在临床表现和血生化指标等方面有所不同。预防为主 ,严格地控制血糖、血压、血脂、血尿酸等危险因素以及适当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对防治老年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有积极的作用。
  • 王文林
    2005, 19(1): 9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闫果珍
    2005, 19(1): 94-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晓珊,张丽慧
    2005, 19(1): 96-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朱命祺,梁宝松
    2005, 19(1): 97-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魏国利
    2005, 19(1): 98-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林若薇,余文发,陈丽娴,谢美云
    2005, 19(1): 99-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吴兆华,伍金春
    2005, 19(1): 101-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燕华,蔡乐农
    2005, 19(1): 102-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曾琳娜
    2005, 19(1): 104-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唐洪宾
    2005, 19(1): 106-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倪雅平
    2005, 19(1): 107-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董淑娥,张竹青,李萍
    2005, 19(1): 108-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吴俊伟,任宜秋
    2005, 19(1): 109-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叶春梅
    2005, 19(1): 111-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编:马军
北京大学长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