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3年, 1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3-06-15
      

  • 全选
    |
  • 2003, 17(3): 190-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高根娣,罗春燕,彭宁宁,周月芳,朱蔚
    2003, 17(3): 193-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少年日常饮食习惯和体育锻炼的现状。 方法 在全市 19个区县 10 5所 (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技术 )学校 ,在校一年级 930 8名学生中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调查表 92 4 6份 ,回收率 99.3%。 结果 在 1周的饮食内容里有 4 4 .6 %的学生每天喝牛奶或相同量的酸奶少于 1杯 ;有 4 2 .0 %的学生平均每天吃蔬菜少于 2次 ;有 2 5 %以上的学生每天要喝 1杯以上含糖饮料或者吃糖果、巧克力等甜食 ;少部分学生每天至少吃 1次油炸、熏制、腌制食品。在 1周的体育锻炼和课外运动方面 ,每周参加比较剧烈运动少于 3d的学生有 5 0 .6 % ;每周参加一般运动少于 3d的学生有 6 7.2 % ;每天不能坚持锻炼 1h的学生有 6 9.6 % ;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有 4 5 .4 % ;不参加课外运动队的学生有 6 3.1% ,以上各项都是女生高于男生 (P <0 .0 5 ) ;同时随着年级的增加更为明显 ;有 2 9.4 %的学生每晚看电视时间超过 2h以上 ,男生高于女生 (P <0 .0 5 )。 结论 在青少年中加强饮食教育和开展体育锻炼是很有必要的
  • 2003, 17(3): 196-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罗春燕,彭宁宁,朱蔚,周月芳,高根娣
    2003, 17(3): 197-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少年自杀倾向与离家出走的情况。 方法 抽取上海市 19个区县中 2 7所初级中学、2 6所高级中学、13所完中和 39所中等职业学校 ,对 1年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结果  19.0 %的学生在过去的 1年中曾感到非常悲伤和无望持续两周以上。不同学校学生和不同性别的发生率在统计上有差异 (P <0 .0 1)。 13.2 %的学生在过去的 1年中曾想过自杀 ,该项发生率在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发生率有差异 ,男女生有差异 (P <0 .0 1)。 5 .1%的学生在过去的 1年中曾经为如何自杀制订过计划 ,1.2 %的学生在过去的 1年中曾有自杀行为 ,以上 4个变量在中心城区和非中心城区中的差异均没有统计意义 (P >0 .0 5 )。 2 0 .1%的学生调查前过去的 1年中想过离家出走。 3.1%的学生在调查前过去的 1年中离家出走过。 结论 青春期是开展自杀预防与控制的重要年龄段 ,通过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综合干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罗春燕,彭宁宁,朱蔚,周月芳,高根娣
    2003, 17(3): 200-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少年减肥行为的情况 ,分析不良减肥行为的相关因素。 方法  2 0 0 2年 4~ 6月 ,抽取上海市 19个区县 2 7所初级中学、2 6所高级中学、13所完中和 39所中等职业学校三层 ,进行问卷调查 ,共调查学生 930 8人 ,有效调查表为 92 4 6份 (99.3% )。 结果 认为自己体重偏重和太重的学生中只有 31.4 %是真正超重和肥胖的。有 36 .3%的人在调查前的 1个月中曾经通过锻炼的方式来减肥或防止增重。有 11.0 %的学生在调查前的 1个月中曾经通过节食、减少热卡或脂肪的摄入来减肥或防止增重。在相同的调查时间内 ,有 1.6 %的学生曾经有过 2 4h或更长时间不进食 ,1.8%的学生曾经在没有医生处方的情况下服用过减肥药 ,1.3%的学生曾经通过呕吐或腹泻来减肥或防止增重。逐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超重与肥胖、性别、就读学校类别 (初中和中职校学生 )、地区和消极情绪与不良减肥行为显著相关。 结论 青少年中营养评价和控制体重的教育亟待加强 ,提倡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来预防和控制不良减肥行为
  • 陈晶琦,杨先根,胡佩谨,王佳
    2003, 17(3): 203-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北京市高中学生危险行为发生情况 ,为教育和卫生部门制定青少年健康政策、预防青少年危险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 1998年 9~ 11月对北京市 7所中学 2 72 6名高二学生进了不记名问卷调查。 结果 相当部分的学生有使交通事故、伤害以及成年期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危险增加的行为。调查显示 ,5 7.8%的学生在乘坐别人开的小汽车时从不系或很少系安全带 ;在调查的近 30d中有 5 .9%的学生坐过 1次及以上由酒后驾驶者开的小汽车 ;4 .7%的学生从不或很少遵守交通规则 ;在调查的近 12个月中 ,19.4 %的学生有过 1次及以上打架行为 ;在调查的近 30d中 ,有 36 .6 %的学生有 1d及以上喝过酒 ;在调查的近 30d中 ,有 12 .6 %有学生有 1d及以上吸过烟 ;在调查的近 7d里 ,只有 4 5 .4 %的学生进行了 3d及以上的激烈运动 ,4 0 .1%的学生进行了5d及以上的中等强度的锻炼。 结论 青少年危险行为问题不容忽视 ;教育与卫生部门应该针对青少年危险行为发生的特点开展预防教育工作
  • 艾玲,刘彦平
    2003, 17(3): 206-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胡蓉芳,姜小鹰,林大熙
    2003, 17(3): 207-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学生睡眠质量与应付方式、个性类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usburghSleepQualityIndex ,PSQI)测试了 118名在校医学专业本科生。 结果 ①医学生PSQI平均分为 6 .4 4±2 .2 2 ,19.5 %的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 ,男生高于女生 ,性别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5 .6 5 ,P <0 .0 5 )。②PSQI睡眠总分与性别呈显著相关 (P <0 .0 5 ) ,与艾林克个性问卷因素N得分 (EPQN)呈极显著正相关 (P <0 .0 1) ,与艾林克个性问卷因素E得分 (EPQE)、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积极应对方式维度得分 (PC)呈极显著负相关 (P <0 .0 1)。③逐步回归发现 ,医学生睡眠质量问题的主要直接影响因素依次为EPQN和EPQE。④情绪不稳定组PSQI睡眠总分明显高于情绪稳定组 ;个性内倾组PSQI睡眠总分明显高于个性外倾组。 结论 学生的睡眠质量与其性别、人格类型、应付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 王文祥,余淼,林大熙
    2003, 17(3): 209-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医科大学及师范大学文科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其差异 ,以便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方法 采用国内常用的心理卫生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和国内龚耀先等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对福州地区医大和师大文科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共 2 4 6名进行测试 结果 ①心理卫生状况 :医学生和师大文科生均比全国青年常模差 ;医学生整体上优于师大文科生 ,但差别无显著意义 ;同学校不同性别比较 :医学女生好于医学男生 ,师大文科男生好于文科女生 ;不同学校同性别比较 :医学男生与师大文科男生差异无显著意义 ,医学女生优于师大文科女生 ;②医大与师大文科生男女生个性特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③个性与心理卫生状况存在相关性 结论 如能根据不同学习环境、学生性别差异、个性特征、专业特点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其成效可能更大
  • 高玉华
    2003, 17(3): 211-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群,郑加玉,孟昭恒
    2003, 17(3): 212-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用BMI筛选肥胖儿童少年的实用价值。 方法 用金标准 (10种或 9种方法有 6种方法评价为肥胖定为“标准”肥胖者 )筛选肥胖者 ,以BMI进行对比分析 ,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ROC)法制定正常值。 结果 BMI:男、女 6~ 9岁≥ 2 0 ;10~ 13岁≥ 2 2 ;14~ 17岁≥ 2 4 ,判为肥胖 ,以BMI每增加 3,划分中度、重度、极度肥胖界值。筛选肥胖发生率为 11.72 % ,其中男生肥胖发生率 15 .2 5 % ,女生肥胖发生率 8.0 9% ,男生肥胖发生率高于女生 (u =9.5 7,P <0 .0 1)。BMI与身高标准体重法、劳雷尔指数等同类方法比较 ,判定肥胖的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意义。 结论 BMI是筛选儿童少年肥胖的一种简便方法。
  • 余毅震,黄艳,李俊杰,吴汉荣
    2003, 17(3): 214-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和症状自评量表 (SCP - 90 )对 16 5 2名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1)医学生性格特点与性别、生源及是否独生子女有关。 (2 ) 12 .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新生明显高于老生 ,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抑郁、偏执、焦虑等。 (3)相关分析表明 ,家庭因素和个性特征因素与心理健康明显相关。 结论 医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发病总体水平较低 ,家庭因素和个性特征因素与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关系
  • 钟向阳,曾璇,杨利江,韩云金
    2003, 17(3): 216-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有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心理状况和人格特征。 方法 应用EPQ、UPI和SCL - 90等量表测量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 有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SCL - 90总分及因子分(除了躯体化因子以外 )都高于国内成人常模 ,而且人格特征 (特别是N分 )与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相关。 结论 有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心理状况值得关注 ,特别是N分高的学生
  • 宫霄雯
    2003, 17(3): 218-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振武,张德甫,李永华,娄晓民,胡巧云,陈姜
    2003, 17(3): 219-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青少年身体偏矮的相关因素。 方法 从 32 4 0名初中学生中筛选矮身材青少年 96例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选正常身高青少年 96例作为对照 ,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矮身材检出率为 3.2 1% ;矮身材组父或母身材矮小者占 35 .4 % ,而对照组父或母身材矮小者占 7.3% ,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 ;矮身材组出生时有难产史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 (P <0 .0 5 ) ,出生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偏食、不常参加体育活动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和P <0 .0 1)。 结论 青少年矮身材与出生时难产、低出生体重、偏食、体育锻炼少和父母身材偏矮有一定关系
  • 罗彩云
    2003, 17(3): 220-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耿敏学,陈姜,陈琴,刘威,钟美铃,范晓萍
    2003, 17(3): 221-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中、小学寄宿与非寄宿生营养状况 ,为膳食指导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平顶山煤业集团所属中、小学 9~ 14岁学生采用 5d称重法和发放膳食调查表的方法对寄宿和非寄宿生进行膳食调查。并对其中 171人进行体格检查 ,血清钙、铁、锌含量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结果 中、小学寄宿和非寄宿生热能、蛋白质、铁、硫胺素、烟酸、抗坏血酸的摄入量均已达到或超过推荐营养素摄入量 (RNI) ;而钙、视黄醇当量和核黄素的摄入量低于RNI标准 ,尤其是钙摄入量偏低 ,均低于RNI的 5 0 %以下。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热比 ,中学寄宿生脂肪产热比达 31.0 5 % ,略高于正常值范围 (2 5 %~ 5 0 % )。 结论 中、小学非寄宿生的膳食结构略优于寄宿生。营养素的摄入不均衡 ,钙、视黄醇、核黄素的缺乏是寄宿和非寄宿生共同存在的问题
  • 孟协诚,葛阳
    2003, 17(3): 223-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了解初中学生焦虑情绪之现状。 方法 采取分层抽样法 ,对一所初级中学不同年级进行焦虑自评量表测评和动态调查。 结果 同一年级不同学期及不同年级学生的焦虑自评总分标准分均值与全国常模相比 ,多个时期差异有显著意义 ,焦虑曲线呈马鞍型 ;女生焦虑水平高于男生。 结论 当前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对焦虑进行干预 ,力求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 ,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 李伯佳,张信,李国标,周和,陆小莲
    2003, 17(3): 225-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青年学生心脏病的患病情况。 方法 统计分析 6 2 38名大学学生的心脏检查资料。 结果 共发现心脏病 2 0例 ,其中二尖瓣脱垂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 5例 ,患病率 0 .80‰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4例 ,患病率 0 .6 4‰ ;直背综合征 3例 ,患病率 0 .4 8‰ ;风湿性心脏病 1例 ,三尖瓣脱垂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 1例 ;右位心 1位 ;预激综合征 1例 ;原因未明的二尖瓣关闭不全 4例 ,患病率 0 .6 4‰。 结论 二尖瓣脱垂及二尖瓣关闭不全是青年学生最常见的器质性心脏病
  • 周波,王晓红
    2003, 17(3): 226-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男性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膳食结构变化 ,为指导合理营养提供依据。 方法 对某体育运动学校男性青少年 1989年和 1999年的两次称重法膳食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与 1989年比 ,1999年谷类摄入量下降 ,动物性食物和蔬菜水果摄入量显著增加 ,植物油和豆类基本持平。蛋白质、钙、铁、锌、维生素A、核黄素、尼克酸和维生素C均有所增加 ,并达到了推荐的运动员膳食营养供给量。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例过高 ,而碳水化合物供能低于 5 0 %。 结论  10年间男性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膳食结构有显著改善。
  • 李秀珍,管业伟
    2003, 17(3): 227-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抗幽门螺旋杆菌 (HP)感染在缺铁性贫血中的重要性。 方法 共观察缺铁性贫血患者 71例 ,正常对照 6 9例 ,贫血组、对照组均做14 C -尿素呼气试验 (14 C -UBT)检测HP ,对贫血组中HP阳性者又随机分为A、B两组 ,其中A组给予硫酸亚铁及抗HP治疗 ,B组给予硫酸亚铁及安慰剂治疗。 结果 贫血组HP阳性4 7例 ,占 6 6 .2 % ,对照组HP阳性 2 1例 ,占 30 .4 % ,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接受治疗的A、B两组贫血均有显著改善 ,但A组血红蛋白 (Hb)上升更明显。 结论 HP感染与缺铁性贫血关系密切 ,抗HP治疗可加快提升贫血患者Hb的水平 ,具有重要意义
  • 李建梅
    2003, 17(3): 228-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心芳,何晓东,周竹梅
    2003, 17(3): 229-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我校教职工健康现状 ,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 ,不断提高健康水平。 方法 收集35岁以上 (含 35岁 )教职工健康体检资料 ,采用顺位及构比法进行分析。 结果  2 2 96名健康体检者中 ,查出异常者 15 2 1例 ,前三位疾病顺位是 :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 ,以生活方式疾病为主。 结论 随着年龄增长 ,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健康教育 ,促进教职工自觉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 韩笃菊,张昌庆,李金星,吕晔
    2003, 17(3): 230-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小凤
    2003, 17(3): 231-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佛山农村学生性发育状况 ,有效地指导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 方法 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 ,选择 9~ 18岁女生和 11~ 18岁男生 ,采用概率单位回归法 ,进行了学生月经初潮和首次遗精平均年龄及性发育的研究。 结果 农村学生月经初潮发生年龄最早 10岁 ,最迟 16岁 ,平均 12 .5 9岁 ,首次遗精发生年龄最早 12岁 ,最迟 16岁 ,平均为 13.4 0岁。 结论 月经初潮和首次遗精南海比全省、全国乡村平均年龄提早 ,社会经济、营养状况是影响男女学生性发育的重要因素 ,我区学生青春期性教育宜较早开始。
  • 张艳萍
    2003, 17(3): 232-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一英,李慧德
    2003, 17(3): 233-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明,席庆兰,魏霞,彭俐,谢素芳
    2003, 17(3): 235-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辉,袁丽海
    2003, 17(3): 236-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治瑜
    2003, 17(3): 237-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建平,刘尊玉,郑历,张淑滨
    2003, 17(3): 238-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詹巧玲
    2003, 17(3): 239-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傅伟
    2003, 17(3): 240-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孙思,镇郁琼
    2003, 17(3): 241-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学英
    2003, 17(3): 242-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骏,王金荣
    2003, 17(3): 243-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仇爱云,杨立军,袁烨,仇爱华,李咏梅
    2003, 17(3): 244-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葛立慈
    2003, 17(3): 245-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杜玉霞,杜红梅,孙锡玲
    2003, 17(3): 246-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宋强
    2003, 17(3): 247-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淑玲
    2003, 17(3): 248-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伊淑兰,李振利
    2003, 17(3): 249-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谢鸿蛟,谢瑞霞,熊衍霞
    2003, 17(3): 250-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初建华,娄顺秋,钱信林
    2003, 17(3): 251-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马春诚,孙大永,夏素华
    2003, 17(3): 252-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丽
    2003, 17(3): 253-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妇科常见病患病率、主要病种及有关因素。 方法 对普查对象逐个询问病史 ,填写统一制订的体检表 ,常规进行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 结果  2 0 0 1年 5月离退休妇女普查和 2 0 0 2年 5月在职妇女普查共 70 2例 ,妇女常见妇科病患病率前三位是宫颈糜烂 18.6 7% ,阴道炎 17.2 4 % ,附件炎 8.2 3% ,确诊乳腺癌 1例。宫颈糜烂 2 1~ 30岁患病率最高。 6 0岁以上最低 ,为 1.14 % ,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P <0 .0 1)。宫颈糜烂还与职业有关。患病率 :干部高于教师 ,教师高于工人 (P <0 .0 5 ) ,说明育龄妇女易患滴虫 ,霉菌性阴道炎 ,而老年妇女易患者年性阴道炎。 结论 重视不同年龄及职业妇女病的定期普查 ,做好群防群治 ,努力降低妇女妇科常见病发病率 ,可提高我校妇女健康水平。
  • 刘晓丹,聂新,焦光辉,孙逊
    2003, 17(3): 254-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程菊斐
    2003, 17(3): 255-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亚辉
    2003, 17(3): 256-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谢涛,刘登蕉,廖伟坚
    2003, 17(3): 257-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海燕
    2003, 17(3): 258-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商明绚
    2003, 17(3): 259-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章文才,戴卫锋
    2003, 17(3): 260-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筱瑞,阿斯娅
    2003, 17(3): 261-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史玉玲
    2003, 17(3): 262-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俊丽,叶莲珍
    2003, 17(3): 263-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马渝芳
    2003, 17(3): 264-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赵春娟,吴立清
    2003, 17(3): 265-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黄家钿,于颖新
    2003, 17(3): 266-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伊麻木·吐尔逊
    2003, 17(3): 267-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杜远见,吕艳,戴友枢
    2003, 17(3): 268-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春兰,宋兴田,董淑杰,董德勇
    2003, 17(3): 269-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晓南
    2003, 17(3): 270-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宫梅芳,杨纯珍,刘祥瑞,邱丽萍
    2003, 17(3): 271-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孙世民
    2003, 17(3): 272-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夏静仪
    2003, 17(3): 273-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周美芹
    2003, 17(3): 273-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秀英,高峰
    2003, 17(3): 274-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余慎凯
    2003, 17(3): 275-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冯洁
    2003, 17(3): 276-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何天香
    2003, 17(3): 277-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郭建丽
    2003, 17(3): 278-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群
    2003, 17(3): 279-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宋华
    2003, 17(3): 280-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叶利贞,程菊斐
    2003, 17(3): 281-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景兴科,曾莉
    2003, 17(3): 282-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学荣
    2003, 17(3): 283-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周清喜
    2003, 17(3): 284-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忠萍,耿铁军,徐良秀
    2003, 17(3): 285-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史天山,蔡乐农
    2003, 17(3): 286-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孙荣国
    2003, 17(3): 288-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编:马军
北京大学长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